把母亲气抽的抑郁症女孩

望着鱼贯而入的一家三口,父母脸上都挂着着急、期盼,而17岁的白白胖胖的女儿就显得有点呆滞、木纳。显而易见是陪伴女儿来看病的,在疫情期间能长途奔袭而来的一定是有着急解决的疑难问题吧?带着这种疑问开始了我们的访谈。

把母亲气抽的抑郁症女孩

女儿张晓寒15岁时因情绪消沉、身体疲乏、缺乏乐趣感、睡眠减少、不愿学习等症状而去上海就医,诊断“抑郁症”,应用抗抑郁剂治疗,经过半年左右的治疗,晓寒变得易怒、暴躁、粘人、胆小……再次到上海就医,被诊断为“双相障碍II型”,应用情感稳定剂治疗近一年半了,症状不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体重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血糖增高、目光呆滞、头痛等症状,为此来就医。

应该说,通过家长对晓寒的现象学描述,诊断、治疗都无可挑剔,可是为何反复更换药物却没有疗效呢?莫不是转入难治性的了?

仔细了解晓寒的成长经历我们知道,晓寒自3岁起就在她的性格特点中显现开朗、易怒、暴躁、胆小、粘人,基本是与妈妈寸步不离。这样的性格一直持续到14岁,因为学习忙渐渐变得“话少、沉稳、对自己要求严……”,到15岁因前述症状被诊断为抑郁症。

笔者认为,15岁时诊断抑郁症,并实施抗抑郁治疗是正确的。而且14岁时出现的“话少、沉稳、对自己要求严……”也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只是单独出现时不足以确诊而已。而治疗半年后抑郁症痊愈了,后来再出现的易怒、暴躁等症状绝非躁狂症状,只是晓寒自幼的性格特点而已。如果把抗抑郁治疗后出现的易怒、暴躁理解为躁狂症状而诊断为双相障碍的话,那晓寒3岁或更早就存在躁狂症状了,因为那时她就外向、易怒、暴躁……

综上,可以排除抗抑郁治疗后转躁狂的可能性,所以双相障碍诊断错误地导引了之后的治疗,也就是说应用情感稳定剂治疗在治疗晓寒的性格特点,所以导致没有疗效(虽然没有疗效,但可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把母亲气抽的抑郁症女孩

再看看晓寒的性格特点也是有出处的,爸爸是为沉稳、内向的机关干部,平时工作忙碌,疏于照顾她。而妈妈是位性格暴躁、夸张、易怒、并带有几分表演性的人。妈妈虽然也有自己的工作,但生了晓寒后,重心就转移到对孩子的养育上。但其性格没有发生一点改变,而且因为照顾孩子而渐渐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后,又增添了一个毛病:抽搐!即一生气就抽,抽搐之前、之中、之后都知道自己抽了,做脑电图等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实际妈妈足以确诊“转换障碍”了。

开始妈妈抽搐的时候晓寒害怕的心慌气短,但久而久之,她也没什么感觉了。母亲要求她很严,安排的也周到,晓寒也聪明,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晓寒若不学习,或者做点其他事情,母女俩就会吵起来无休无止,直至妈妈抽搐“战争”才告结束。逐渐发展到跟母亲互动的过程中,只要不顺心她就脾气大发、暴躁,直到妈妈抽搐她才能安静。至今为止,母女俩谁也不照顾谁,遇事就争执,最后以抽搐发作为结局。如此往复,基本可以认定“女承母业”。

把母亲气抽的抑郁症女孩

从客体关系和依恋关系理论来看,婴幼儿在跟养育者互动的过程中,养育者做为她当下唯一的客体,养育者的情感表达、行为特征都被婴幼儿感知到,并作为客体表象存储在婴幼儿的心理世界。这些表象的一部分会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其中既有温暖的,也有令人讨厌的。而令人讨厌的那部分婴幼儿也不愿意接受,存留下来会令她不安,她就无意识的想还给养育者。所以,在以后的互动中她就无意识的投射给养育者,而养育者又在自己的行为中显现出来,结果是让婴幼儿再次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此反复,婴幼儿的情感表达、行为特征就被固定下来了,这就是自我防御中的压抑、分离、否定、投射及投射认同。

把母亲气抽的抑郁症女孩

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就是调整药物治疗策略、以预防复发为主,心理治疗实施个体治疗及家庭结构治疗。笔者也希望家长着急、期盼及晓寒呆滞、木纳的目光早点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