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署”到“學堂”,淺談中國古代書院職能的演變

書院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學術機構和學校。開始於唐朝,原是為皇室所設置的,掌管著校勘經籍、徵集遺書、辨明典章、給皇帝講解經典史籍等多種工作。五代時期各地區始建書院。宋代書院得到大盛,官府和私人都有資格開設學院,均聘請名流進行教學,廣招學生和學徒,變成了讀書和講學的一個重要場所。到了明清以後,學院又大多成為了國家知識分子準備科舉考試的地方,在全國範圍內分佈較為普及。在清朝末年,廢除科舉考試製度後,學院大都被改名為學堂。

一、唐朝早期,官署書院歷經多次改名,到了唐中葉時期,雕版印刷技術的發展,為剛興起的"書院"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基礎,但其規模小且不穩定

唐朝給人最初的印象就是興盛繁榮,就是在這樣一個國富民安的時代背景下,"書院"這個名字興起了。書院剛開始只是指儒士們用於讀書的書樓。在貞觀年間,(大概公元635年時)位於遂寧縣的張九宗書院可以說是比較早的一個私人性質的書院了。非私人性質,也就是由官府設立的書院起初是用於中央政府進行官方藏書、修書以及校正書本,並且偶爾還要為皇帝開展講經的主要場所,這樣的書院其性質就為官署。

從“官署”到“學堂”,淺談中國古代書院職能的演變

到了開元六年(即公元718年) , 唐玄宗親自下了詔書,將東都洛陽"乾元殿"的名字改為"麗正殿"("麗正殿"又可稱之為麗正修書院或者是麗正書院)。七年後,到了開元十三年時(也就是公元725年間),唐玄宗再下達詔書,又將之前改名為"麗正殿"的書院改成了"集賢殿"("集賢殿"也可稱之為集賢殿書院亦或是集賢書院)。

從技術發展層面來說,唐代時期由於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百姓對書本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雕版印刷術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印刷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全國範圍內都得以迅速推廣,不僅僅是在書籍的質量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相同的時間內,印刷成本的數量大大增加。因此,也就為民間或私家藏書創造了一定的的條件基礎。到了唐朝中葉以後,在民間的各個地區或者是私人創建的一些書堂、書樓、書屋、書舍以及書院之類的教育基礎設施開始湧現。在由朝廷親自設立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以及第一個以書院命名為"修書之地"和"藏書之所"的書舍引導之下,"書院"這個名稱,便開始在得到民間廣泛的流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那唐朝時期的書院到底有多少所呢?在《全唐詩》中,一共被提到的民間性質的書院有14所,另外根據《唐代官府書院研究》和《唐代民間書院研究》兩本書中對書院的統計,唐朝時期的書院能達到四十所之多。再加上官府的書院,去掉記載中所重複的書院,唐朝時期總共有書院57所,其中有48所書院如今依舊可以確定其地理位置。這些書院大多成點狀分佈,位於今天全國範圍內的十二個省、市、區。

從“官署”到“學堂”,淺談中國古代書院職能的演變

但唐朝時期的書院並不具備學校的性質。有學者研究發現指出,在唐朝的信史有明確記載的講學事蹟中,唐朝的書院僅僅只有三所。一個是在江西的皇奈書院 ;第二個是位於福建的松州書院二是福建松州書院;第三個則是地處於江西的東佳書堂(東佳學堂也可以稱之為陳氏書堂或者是義門書院)。在我國現如今的教育史和學術界中,普遍認為,雖然說作為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書院到了唐朝末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雛形,但是書院的規模相對較小並且其社會性質還不夠穩定。

到了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時期,書院真正的學校性質才開始形成,但由於處於戰爭年間,北方地區相對混亂,書院個數相對較少,而南方地區,由於政局動盪較小,建立了書院個數相對較多。但無論是處於什麼時候,書院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都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起到了獨特的社會意義。

二、宋朝時期,書院的發展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其官署性質降低,教育教學功能得以強化

宋朝初期國家實現了海內外的統一,伴隨著戰亂的平定,人民開始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國家文風發展日益壯大,讀書人紛紛開始要求自我讀書就學,同廷也增大了對文人的需求,國家的治理需要大批文人志士。宋朝初期,統治者們利用唐朝所形成的書院雛形,通過賜田、賜額、賜書等多種方式對地方形成的書院進行大力扶持,使地方性質的書院代替了官署性質的學校,為促進國家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使得一批影響力度較高的書院體系開始形成。

從“官署”到“學堂”,淺談中國古代書院職能的演變

嵩陽、嶽麓、白鹿洞、應天府、茅山等多個書院都是憑藉著其自身的教學性質併為國家發展有所功績才獲得了皇帝的御賜,從而得以揚名的。經過這一時期的改革,書院所具備的教育和教學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獲得了統治者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

北宋時期的書院多設立在多山多樹的勝地,較為偏僻,唯獨只有一個應天府書院設立在繁華的鬧市。

北宋時期,統治者對文學的喜愛和重視,以及文學愛好者自身對文學的追求,使得文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伴隨著晏殊、范仲淹等多位有識之士的加入,應天府書院也逐漸發展成為北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書院。應天府書院原本是睢陽書院,它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商丘人楊愨所開創的。

到了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宋真宗將升應天書院改名為府學,即被稱為"應天府書院",並且正式對其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1014年),應天府改名為南京,成為了宋朝的陪都,至此應天府書院又稱之為"南京書院"。到了慶曆三年(即公元1043年),應天府書院又改升為"南京國子監",使其成為了北宋時期的最高學府,與此同時,應天府學院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成為國子監的書院。可見,到了宋朝時期,書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從“官署”到“學堂”,淺談中國古代書院職能的演變

南宋時期,第一個具備正式學校教育制度的書院,由南宋時期著名的大理學家朱熹所創立。宋朝初期,國家剛剛擺脫了戰亂之苦,人民生活剛剛有了保障,學子就開始學文認字,讀書之風日盛,但是當時學校還沒有設立,於是眾多學者和讀書人就在山林等閒曠的地方,自己建立書院,聚集在一起開始講學。這也是為什麼,宋朝時期的書院多建立在偏僻的地方的原因。

南宋時期,可以表現書院的發達和興盛的標誌有兩個:一方面是當時的書院與理學有機結合,形成了一體化,第二點是在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當時的書院制度形成和完全確立。南宋時期的書院制度不僅僅做到了,有效吸取朝廷官學與民間私學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同時也採納了佛教尤其是禪宗叢林、精舍,以及道家宮觀在傳法講學過程中的經驗。

正是因為這樣,它在目的、功用以及手法上形成了汲取各大家長處同時又與之相區別的特色,有著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可以說書院制度的形成標誌著中國教育事業進入了官學、書院、私學三者並行的時代。同時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到了南宋末年,以及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只有在朝廷檢驗中正式通過了科舉考試或者是從太學畢業的官員才能參加國家政治工作。

從“官署”到“學堂”,淺談中國古代書院職能的演變

三、書院的發展在明朝時期進入了成熟個推廣階段,逐漸從官署走向了學堂

書院的數量在明朝期間出現大幅度的增加。跟據有關材料統計,明朝時期的書院總個數都達到了兩千所左右,遠遠超過了唐朝、宋朝和元朝三個朝代的書院總和,分佈在今天全國的二十五個省、區、市,其中新建了的書院有一千六百九十九所之多。

總的來看,明朝時期的書院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重授課和考試為主的考課式書院,相當於朝廷統治下的官學;另一類是以將教學和研究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各學派之間可以互相講會,發表自己的疑難,兩者或多人之間進行論辯的講會式書院,這樣的書院大多被朝廷所禁燬,著名的東林書院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官署”到“學堂”,淺談中國古代書院職能的演變

明朝時期的書院大體上的分佈是由先進的發達地區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邊遠地區進行推進的,讀書成為了大部分人所需要做的事情,並且開展讀書的範圍越來越廣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書的成為了全國人民都能接觸到的事情。這也就標誌著書院的發展在明朝時期進入了成熟和推廣的階段。

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光緒皇帝在1901年詔令,將全國範圍內的書院統一改為新式的學堂,中國書院及其制度也就從此結束。到了民國時期,香港和臺灣地區均有學校稱之為書院,例如著名的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但此時的學院和古代的學院所具備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參考文獻:

《江西通志》

《唐代民間書院研究》

《隨園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