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豆腐塊”、走隊列、踢正步有什麼意義,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作為有過5年消防軍旅生涯的鍋淨,踢了5年的正步、走了5年的隊列、疊了5年的“豆腐塊”,很多人問我有什麼用?

疊“豆腐塊”、走隊列、踢正步有什麼意義,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鍋淨的軍被

含混其詞的回答別人是:為了增強部隊的紀律性,做到令行禁止、整齊劃一、氣勢如排山倒海……,不能說不對,但始終沒有說到本質上。

接著問:和平時期這麼做尚可理解,那戰爭時期呢?紅軍長征期間也疊“豆腐塊”嗎?我……,沒有考證過,也沒有發言權。

疊“豆腐塊”、走隊列、踢正步有什麼意義,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鍋淨在走隊列,排頭兵

直到最近,讀到個歷史故事。

話說,北宋神宗時期,有一個禁軍的將領叫宋守約,他專門負責皇宮的守衛。

當時民間有一個傳聞,說這個宋守約有怪癖,聽不得蟬鳴,就是知了的叫聲。夏天,知了的叫聲確實挺煩人的。所以,宋守約就要求手下的士兵,舉著個竹竿子去粘知了,只要宮裡聽見一聲蟬鳴,那對不起,就鞭子大棒伺候,要揍人的。

宋神宗聽說之後就找他,說你這也太過分了。宋守約說,我當然知道這很過分。但是您想啊,我是個帶兵的人。在戰場上帶兵很好辦,敵人就在那裡,士兵只要聽號令就行了。可我現在是在守衛皇宮啊,都是分散的行動,我拿什麼約束士兵的紀律,維持他們的戰鬥力呢?“無所信其號令,故寓以捕蟬耳”。我沒有戰場上的號令,只好拿捉知了來說事。蟬鳴這麼困難的事,我都能讓這支隊伍解決了。那將來,如果陛下你讓我去守一個小城,我還有聽從命令的士兵可以使用。皇上一聽就說,你幹得好。

這下你明白了,為什麼和平時期訓練部隊,要走隊列、踢正步,要把被子疊得像豆腐塊?這其實都是宋守約這一招的變種。

疊“豆腐塊”、走隊列、踢正步有什麼意義,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鍋淨所在的班寢室

長遠的目標是維持軍隊令行禁止的戰鬥力,但是你必須把“維持軍隊令行禁止的戰鬥力”這個長遠目標拆成眼下誰都看得見的、非常具體的臺階,讓所有人都能簡單的感知到,有明確的標準和清晰的邊界,順著臺階一級級拾級而上。就像宋守約,一聽見有知了叫,士兵就知道自己犯錯誤了,所以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戰時狀態。

大到國家、中到公司、小到個人,你總想採取行動,達到目標吧?這是啥?這就是戰略。

也就是說要實現長遠長期目標,也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戰略”,臺階要連續、具體。這裡要注意了,這裡的關鍵詞“戰略、臺階”,我還用了兩個定語,一個是具體,另一個就是戰略臺階要連續。也就是處境變化了,臺階也要跟著變。爬山的人是一步一步跟著走。

據說林肯說過這麼一段話:“指南針能從你所在的地方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但對於你一路上要遭遇的沼澤、沙漠和峽谷,它不會給出任何建議。如果你只會悶頭向前衝,那必將陷入泥潭,最終一事無成。那麼,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在哪裡,又有什麼用呢?”

想象中的任何目標都是不可能直接達到的,腳下站的任何臺階都是不牢靠的。

簡單說,就是要把長遠的目標,拆成一個個當下的小臺階,然後一步步地拾級而上。

比如,秦國商鞅變法的時候,就有一條很奇怪的法律,叫“刑棄灰於道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要是膽敢在路上倒點垃圾,直接砍掉一條胳膊。為什麼要搞這麼重的刑法?其實想想就很好理解。刑法重,但是避免起來成本很低,不亂倒垃圾不就行了嗎?這是商鞅變法一開始的時候,為了申明法律的嚴肅性,搞的一套規矩。反過來,商鞅不也搞“徙木立信”嗎?把一根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給五十金的賞錢。在國內搞變法的時候,剛開始只能用這樣的重賞重罰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這也是很合適的很具體的戰略臺階。

但是秦統一全國之後呢?還是搞這一套,沒有換臺階,徵發民夫,從陽城到漁陽,就是從河南到北京,那是要穿越當時的半個中國啊,法律居然也是,不準時到要殺人,這不就逼反了陳勝吳廣嗎?能力變了,目標變了,沒有重新設定戰略臺階,這就要出大問題了。就是說的,秦國的戰略臺階沒有連續性。

所以你看,好的戰略制定者,身上總是有兩種稟賦:第一,他踩的每個臺階都很實很具體;第二,他換臺階的動作都很快很及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