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的袁紹,聲名顯赫,兵強馬壯,為何無法成就一方霸業?

袁紹出身東漢末年名門,自其高祖父起,四代中有五個人位居三公,所以有袁紹家族四世三公之說。最開始時袁紹僅佔據冀州,之後又先後奪青、並、幽三州,統一河北,其勢力達到頂峰。佔據物產豐富的四州之地的袁紹,其兵強馬壯,擁百萬之眾,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佔據眾多優勢的他為何無法像後面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一樣成就一方霸業呢?

曹操曾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四世三公的袁紹,聲名顯赫,兵強馬壯,為何無法成就一方霸業?

優柔寡斷,遇事拿不定主意

關羽殺了顏良之後,恰逢劉備正在袁紹帳下,袁紹得知此事後大怒,聽從手下建議,欲殺劉備。劉備僅僅幾句話卻讓袁紹改變初衷,又重新把劉備封為座上賓,並責備手下的建議是讓自己背上害賢之名。在多次內部討論政事時,公堂上的謀士觀點不一,袁紹很多次都是拿不定主意,一會聽從這一方的,沒過多久,又覺得另一方說的有道理,便改變支持另一方觀點。多次發生朝令夕改的情況,此乃兵家大忌也。

生性多疑

官渡大戰時,謀士許攸曾建議乘曹操傾軍而出,派遣輕騎連夜奔襲曹操許都。然而,袁紹因之前多次中曹操奸計,認為此次也是曹操設下的圈套,故而決定不採納這建議,這次喪失了攻佔曹操老巢的機會。


四世三公的袁紹,聲名顯赫,兵強馬壯,為何無法成就一方霸業?

才疏學淺,無領軍之才

袁紹與曹操大軍對峙之時,曹操偷襲烏巢,袁紹本應該派兵去救援,結果卻認為,曹操親自出馬攻烏巢,曹軍大營勢必空虛,便放棄大軍營救,反而是派大將高覽、張郃率大軍攻擊曹營,然而曹操早就設好佈防,袁軍久攻不下,另一邊,袁軍烏巢大敗的消息傳來,這兩位大將便無心戀戰,投降曹軍。


四世三公的袁紹,聲名顯赫,兵強馬壯,為何無法成就一方霸業?

目光短淺

當時天子漢獻帝逃亡時,沮授建議派兵去救援天子,並順理成章的挾持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覺得天子是個累贅,把他請到自己的老巢會影響自己的話語權,而且還得好好伺候著天子,故而放棄,這也給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

剛愎自用,不納忠言

袁紹在決定南下親征曹操的時候,袁紹部下沮授和田豐反對出兵,建議袁紹先休養生息,待幾年之後國富民強,時機成熟,再行出兵。然而袁紹自恃糧食充足、兵強地廣,根本聽不進這些勸諫,執意要攻打曹操,這也促成了官渡之戰的慘敗。


四世三公的袁紹,聲名顯赫,兵強馬壯,為何無法成就一方霸業?

愛子勝過霸業

建安五年,劉備背叛曹操,想和袁紹聯手夾擊曹操。這時對袁紹來說,確實是剿滅曹操的好時機,田豐趕緊對袁紹說:“曹操正在東邊攻打劉備,短時間內不會分出勝負,明公如能舉兵襲擊曹操的後方,一定可以大獲全勝。”但恰逢袁紹小兒子生病,袁紹心思全在照顧小兒子身上,全然沒有聽見田豐的進言。這樣也就失去了消滅曹操的大好機會。

在曹操與袁紹對峙之際,袁紹兵力數倍於曹操,面對強敵在前,郭嘉為鼓舞士氣,給曹操信心,提出“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的著名論斷。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與有功者無所吝,此德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公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不能識人用人

袁紹憑藉其四世三公的美名及其強大的實力,其下面聚集了眾多有才華的文臣武將。但是其不懂得人盡其才,偏信小人之言,致使多次戰略失誤,大量人才外流。正如荀彧所言:“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四世三公的袁紹,聲名顯赫,兵強馬壯,為何無法成就一方霸業?

三國時期重要謀士郭嘉之前一直就是在袁紹手下,但是袁紹卻沒有發現郭嘉的大才,致使郭嘉在袁紹跟前的六年間一直閒賦,未能施展其才華。憤恨的郭嘉終離開袁紹,投奔到曹操手下。郭嘉曾經說過: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而許攸的離開並投奔曹操,直接將袁紹的軍事佈局及糧草情況全都告知曹操,這樣也就加速了袁紹的大敗進程。

兒子們不能同心同德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這些個兒子都無大才,但都好大喜功,在袁紹在世為了世子之位一直在明爭暗鬥,袁紹去世後,兒子們之間為爭權奪利而相互攻打,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