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的袁绍,声名显赫,兵强马壮,为何无法成就一方霸业?

袁绍出身东汉末年名门,自其高祖父起,四代中有五个人位居三公,所以有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之说。最开始时袁绍仅占据冀州,之后又先后夺青、并、幽三州,统一河北,其势力达到顶峰。占据物产丰富的四州之地的袁绍,其兵强马壮,拥百万之众,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占据众多优势的他为何无法像后面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一样成就一方霸业呢?

曹操曾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四世三公的袁绍,声名显赫,兵强马壮,为何无法成就一方霸业?

优柔寡断,遇事拿不定主意

关羽杀了颜良之后,恰逢刘备正在袁绍帐下,袁绍得知此事后大怒,听从手下建议,欲杀刘备。刘备仅仅几句话却让袁绍改变初衷,又重新把刘备封为座上宾,并责备手下的建议是让自己背上害贤之名。在多次内部讨论政事时,公堂上的谋士观点不一,袁绍很多次都是拿不定主意,一会听从这一方的,没过多久,又觉得另一方说的有道理,便改变支持另一方观点。多次发生朝令夕改的情况,此乃兵家大忌也。

生性多疑

官渡大战时,谋士许攸曾建议乘曹操倾军而出,派遣轻骑连夜奔袭曹操许都。然而,袁绍因之前多次中曹操奸计,认为此次也是曹操设下的圈套,故而决定不采纳这建议,这次丧失了攻占曹操老巢的机会。


四世三公的袁绍,声名显赫,兵强马壮,为何无法成就一方霸业?

才疏学浅,无领军之才

袁绍与曹操大军对峙之时,曹操偷袭乌巢,袁绍本应该派兵去救援,结果却认为,曹操亲自出马攻乌巢,曹军大营势必空虚,便放弃大军营救,反而是派大将高览、张郃率大军攻击曹营,然而曹操早就设好布防,袁军久攻不下,另一边,袁军乌巢大败的消息传来,这两位大将便无心恋战,投降曹军。


四世三公的袁绍,声名显赫,兵强马壮,为何无法成就一方霸业?

目光短浅

当时天子汉献帝逃亡时,沮授建议派兵去救援天子,并顺理成章的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觉得天子是个累赘,把他请到自己的老巢会影响自己的话语权,而且还得好好伺候着天子,故而放弃,这也给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刚愎自用,不纳忠言

袁绍在决定南下亲征曹操的时候,袁绍部下沮授和田丰反对出兵,建议袁绍先休养生息,待几年之后国富民强,时机成熟,再行出兵。然而袁绍自恃粮食充足、兵强地广,根本听不进这些劝谏,执意要攻打曹操,这也促成了官渡之战的惨败。


四世三公的袁绍,声名显赫,兵强马壮,为何无法成就一方霸业?

爱子胜过霸业

建安五年,刘备背叛曹操,想和袁绍联手夹击曹操。这时对袁绍来说,确实是剿灭曹操的好时机,田丰赶紧对袁绍说:“曹操正在东边攻打刘备,短时间内不会分出胜负,明公如能举兵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定可以大获全胜。”但恰逢袁绍小儿子生病,袁绍心思全在照顾小儿子身上,全然没有听见田丰的进言。这样也就失去了消灭曹操的大好机会。

在曹操与袁绍对峙之际,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面对强敌在前,郭嘉为鼓舞士气,给曹操信心,提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的著名论断。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与有功者无所吝,此德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公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不能识人用人

袁绍凭借其四世三公的美名及其强大的实力,其下面聚集了众多有才华的文臣武将。但是其不懂得人尽其才,偏信小人之言,致使多次战略失误,大量人才外流。正如荀彧所言:“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四世三公的袁绍,声名显赫,兵强马壮,为何无法成就一方霸业?

三国时期重要谋士郭嘉之前一直就是在袁绍手下,但是袁绍却没有发现郭嘉的大才,致使郭嘉在袁绍跟前的六年间一直闲赋,未能施展其才华。愤恨的郭嘉终离开袁绍,投奔到曹操手下。郭嘉曾经说过: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而许攸的离开并投奔曹操,直接将袁绍的军事布局及粮草情况全都告知曹操,这样也就加速了袁绍的大败进程。

儿子们不能同心同德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这些个儿子都无大才,但都好大喜功,在袁绍在世为了世子之位一直在明争暗斗,袁绍去世后,儿子们之间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攻打,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