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辞职的年轻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我的一个朋友,29岁,去年12月份跟老总一个不开心,因为自己有些才能就离职了。也没着急找工作,心想轻松一个月,年后在找好了,但是没想到疫情爆发,过完年也没有公司营业,咬着牙坚持了一段时间,2月份的时候,终于有几个猎头来联系,但是朋友还是有点活在过去的世界里,这个公司距离有点远,那个公司行业有一点不对口,这个工资比原来少了一点……。本来疫情之后,各个公司都在裁员,预留的合适岗位并不太多,以至于后来猎头也就不来了。

我劝他,别等着猎头来找了,自己主动去网上贴些简历,去联系联系公司。朋友反驳我道:“你不懂,主动去找工作,太丢人了,公司会看不上你。”我无言以对,朋友一直傲娇的很,但是到了3月份终于吃不住了,有房贷,还有信用卡压力,之前花销蛮大没存下什么老本,最近方便面吃了一顿又一顿,怕家里人担心,每次父母来电话,都告诉说:“马上,马上就上班了。”他内心一天比一天慌乱,夜里也开始睡不着觉,有时候跟我诉诉苦,我又劝他,去主动找工作吧,他嗫喏道:“已经开始找了,但还没消息。”我当时很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听我的话了,所以高兴,而是因为只要他去主动找,他很有才能,一定会找到的,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疫情,给辞职的年轻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果不其然,一周后,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找到了一家公司,通过了面试,薪资比年前还要高。我为他找到工作高兴,我也更为他肯于放低姿态而高兴。


疫情,给辞职的年轻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根据LinkedIn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里显示,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仅为7个月,频繁的换工作凸显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会有一点点的傲娇,放不下身价,只能往上走,尤其是承担不了中途往下走的可能,其实这件事,我询问一些年龄稍大的朋友,他们说,如果真的这个情况,我除了主动去找,而且我宁肯去找个基础一点的工作先干着也不愿意闲在家里,工作只要干着你就会有成长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成熟和不成熟的标志吧。

曾经有一位老板跟我抱怨说:“怎么现在找工作的人这么傲娇呢,天天喊着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想请问你们定义好的标准是什么?啥都不干喝茶看报纸月入上万吗?不考虑销售,客服,保险,还想找个离家近的,工资要求5000+,双休。地铁三五站路到公司远吗?现在找工作的对自己定位都不清晰吗?有工作就先去看看啊”

这位老板或许有他偏激之处,但是他越确实道出了现在好多职场人需要提升的地方。

转变心态,未必高起点才能高飞,低开一样高走。

很多成功人士,并非一开始就是高高起点。也是从低起步。保安张俊成,他种过田,修过车,后来到北大西门当保安时,有一天,7个外国学生要进北大,因为缺少证件,张俊成不让他们进。又因为不会英语,无法交流介绍学校规定。外国学生莫名被拒很气愤,愤怒的拇指朝下嘲讽张俊成。张俊成感觉了羞辱,从此开始自学之路。最后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2015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他是校长。


疫情,给辞职的年轻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转变思路,未必只有等待才是高姿态,主动出击也是能力。

就像我的那个朋友,一直认为只有等待,才能得来尊重,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这一次主动出击,反而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坚持星球创始人龙兄,在大学毕业两年后,去一家德国公司面试,前三轮都顺利通过,最后一轮全面失败,但是龙兄没有放弃,主动问人力资源经理我失败的原因,他告诉龙兄有一位面试官不同意给offer,后来龙兄依然主动出击跟那位面试官沟通,无效。然后又去跟这个岗位的负责人沟通,还是无效。但龙兄仍然没有放弃,又给CEO 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讲了他面试这段时间从了解公司到4 轮面试到永不放弃的故事,最终成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们可以看出龙兄并没有觉得求人是一种难堪的事,而认为这是自己不放弃的荣誉,不仅他这样认为,公司老板也是认可这样的行为,所以才会给予了最终的offer。


疫情,给辞职的年轻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转变价值,未必只有高收入才是好工作,适合自己才是更好的选择

知道我那位朋友是怎样选择成功的吗?他原本放弃了高收入,因为在他去面试的时候,那家老板看中他的才华,他也比较认可这家公司,认为这家公司可以助力自己成长,所以决定即使底薪也要加入,但没想到的反而是他放弃一切时,老板给了他一个比之前预想高得多的工资。

第三季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本来是一个外卖小哥,当他成名后,先后有20多家企业找到他,北京一家公司甚至开出了百万年薪,邀请他做形象代言人,合同一年。然而雷海统统拒绝了,却选择了工资待遇并不是最高的成都一家教育培训学校,去当一名教研老师。有人嘲笑雷海为只会背诗,没想到还会这么傻!面对这样的嘲笑,雷海为说:“我觉得他们在消费我的知名度。而我觉得成都这家学校更适合我”,其实我特别理解雷海为的选择,因为学校校长王良红说:“他其实是一个挺内向的人,但当谈到自己最擅长的诗词领域的时候,他的话匣子才会一下子打开了。学校希望更多孩子受到他的感染”雷海为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疫情,给辞职的年轻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职场的选择并非急功近利,需要的是踏实下来,转变心态、转变思路、转变价值,或许这样才能更让我们走上更远的路。就像弹簧,当我们真的能够收缩的时候,才是我们力量最大的时刻。希望每一位伙伴都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