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大河奔流 | 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風燈閃爍著微弱卻溫暖的光

文︱大河奔流

天色遠未黑盡,外公就已經忙碌起來。先是把散落在“道地”裡的十幾根甘蔗捆成一捆,餘下的幾根用鐮刀割成尺許長的甘蔗段,然後搬出一個米籮,將鐮刀和甘蔗段裝到裡邊,並用一隻長方形的木盤蓋住米籮。做完這些,外公轉身到屋裡拎出一盞風燈,這盞燈高約三十公分,立方體,四面玻璃,其中一面的玻璃可以抽動,裡面放著一隻裝有洋油(煤油)的墨水瓶,一縷用棉線做成的燈芯穿過瓶蓋,閃爍著豆大的光亮。鄉民們習慣稱這種燈為手挈燈,簡單、實用,常常用於走夜路時照明。“走了!”隨著一聲吆喝,外公用一根扁擔挑起甘蔗和米籮向“後門垟”走去,我扛著一條凳子跟在後面,掛在扁擔頭上的風燈,隨著外公的腳步一搖一晃。

大河奔流 | 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外公挑著貨擔向後門垟走去

後門垟是清溪邊上的一塊空地,約有一個半籃球場大小。這裡是小鎮住民的晾曬之地,夏天竹簟上鋪滿剛剛脫粒的稻穀,金子般的顏色在陽光下呈現出豐收的景象;到了秋冬季節,新刨的番薯幹、蘿蔔絲攤在竹籨上,風中透著帶有甜味的清香。“市日”的時候,這裡也是木柴、毛竹、白炭等山裡貨物的交易之處,人們討價還價,熙熙攘攘。平日裡的夜晚後門垟空曠寂寥,但每到放電影的時候卻嘈雜得很,兩根竹竿撐起一塊白布,就成了露天電影院。每次放電影,小鎮的人們往往在下午三四點鐘,就陸續用木凳竹椅搶佔有利位置,有的來不及帶上椅凳,就到溪邊搬一塊鵝卵石佔位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小鎮少年中間,“晚上到後門垟去”成了看電影的代名詞。

大河奔流 | 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人們早早地搶佔有利位置

這是一個秋天的夜晚,我隨著外公向後門垟走去。是1970年還是1971年已經模糊不清,那時我應該是十三四歲,外公也就七十歲不到吧,貨擔在他的肩上沉甸甸地兩頭下垂,但他的腳步還是穩健有力,只是因為風燈在搖動,他的身影便也在地上晃動,這也使我的思緒跳躍不定、四處飄散——

我的家鄉桑洲是一個群山圍合的小鎮,一條清溪貼著鎮子流過,遠離城市,也缺少資源,但因為是周邊幾個縣的交匯之地,加上水運的便利,在久遠的年代這裡就街市興旺、商業繁盛,一條五百來米長的老街,聚集了幾十家店鋪和商行。早年,外公也是生意上的一把好手,他將自己的店鋪起名為“楊萬利”,經營一些蠟燭香火之類的貨品,在商賈林立的桑洲街上,雖然算不上富有,但也稱得上小康。

外公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喜歡唱越劇,年輕時曾經參加業餘戲劇演出,在其中扮演皇帝,後來“皇帝”就成了他的綽號,可見他扮演的角色或者說他的演技給大家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也許演戲的緣故,外公肚子裡有很多故事。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冬日雪夜,寒氣逼人,小鎮一片寂靜,我們幾個表兄弟擠在一張床上睡覺,在溫暖的被窩裡聽外公講故事;到了夏天的傍晚,打掃乾淨的街沿灑上水,或擺上竹眠椅,或卸下“排門”當板床,點起驅蚊的青蒿,在嫋嫋青煙中聽外公講“薛仁貴徵東”“穆桂英掛帥”,有時也講一些鬼怪傳奇,聽得我們既刺激又害怕。外公還是象棋高手,在我記事以後,經常看到店堂櫃檯上擺著棋盤,外公和找上門來的棋友對弈,周邊聚集了一大群圍觀的人。

大河奔流 | 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外公是個興趣廣泛的人

那時候,所有私人商家都已不復存在,被劃為“小商”成分的外公當然也已經不再開店,但桑洲地少人多,光靠生產隊的收入遠遠不夠過日子,街上還是有人在偷偷地做一些小生意。雖然整天喊著要“割資本主義尾巴”,販運售賣更是被視為“投機倒把”,屬於被打擊的行為,但百姓的日常生活除了供銷社計劃供應的那點物資之外,還需要“黑市”來補充。桑洲街的“市日”還算興旺,但交易的都是農家自產自銷的白菜蘿蔔、柴草瓜果之類,於是外公在利用居家店堂銷售草鞋、水果、蕃薯糖的同時,還遠赴三門海遊販回水產乾貨出售;逢五逢十在“桑洲市”擺攤,逢三逢八的日子,就挑著貨擔翻過桑洲嶺去趕“岔路市”。外公的販運經歷驚險不斷。一次從海游回桑洲,在夜色中翻越麻岙嶺,下坡的時候載著貨物的手拉車在重力的作用下速度越來越快,外公體力不支、抵擋不住,結果跌倒在地,幸虧路邊的沙堆阻擋,人和車子才沒有衝下山坡;更幸運的是一輛汽車從外公後面超越,開了一段路之後,發現外公和他的手拉車一直沒有下來,司機停車回頭尋找,發現了倒在路邊的外公,於是用汽車將被沙石嚴重挫傷的外公送到醫院。從這之後,外公不再長途販運,只在周邊集市擺攤,如果去岔路趕市,有時也會叫我們幾個孫輩輪流幫他將貨擔送到桑洲嶺頂。

大河奔流 | 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外公是生意上的一把好手

“摩電機”發出的隆隆響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和外公還未走到後門垟,遠遠地就看到場地上人影綽綽,有坐的有站的,但還不是很多,放映機的燈光已經亮起,幕布上正在播放“一打三反”(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反對貪汙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和反對鋪張浪費)的幻燈片。外公找了一個靠邊的位置,放下貨擔,將捆甘蔗的繩子往上一擼,抓住甘蔗的下端朝兩邊扳開,甘蔗就穩穩地立在地上。然後取出米籮裡的甘蔗段,整齊地排列在木盤上,再把風燈放在木盤的一角,一個貨攤就算擺好了。我將凳子放下後就連忙遠遠地退到旁邊,並左右張望,怕同學看見我幫外公做生意而被取笑。外公看到我的樣子,就笑著說:“你去看電影吧。”

大河奔流 | 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外公找了靠邊的位置擺好甘蔗攤

人們從鎮子的各個地方和周邊的村莊匯聚到後門垟,場地上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連幕布後面都站著人。每場電影之前必有的《新聞簡報》已經開始,馬上就要放故事片了,我連忙擠進人群。那晚的故事片是什麼已記不清了,反正是老片子,不是《地道戰》就是《地雷戰》,或者是《小兵張嘎》《南征北戰》,影片裡的人物臺詞還沒出口,觀眾中早就有人說出來了。我從人群的縫隙往外張望,看到外公的甘蔗攤十分冷清,那盞風燈孤獨地亮著,外公則抱著肩膀佇立在深秋的冷風中。因為電影裡沒有新鮮東西,一些半大小子就開始在人群中擠撞推搡、打打鬧鬧,就像一顆石子扔進水裡,水波一圈圈地往外盪漾,站著看電影的人群也像水波一樣開始晃盪,盪到場子中間擺著凳子的地方碰到阻攔就往回搖晃,並且幅度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一些膽小的大姑娘開始發出叫聲和罵聲,抱在手裡的小孩嚇得尖聲哭叫。個子矮小的我擠在人群中,就像一滴水在汪洋中隨波逐流;漸漸地,我被擠壓得透不過氣來,開始意識到危險,就拼盡力氣掙扎著往外擠去。等我好不容易擠出人群,但一隻布鞋卻已不知掉在什麼地方。我正在低頭找鞋的時候,聽到了外公焦急的聲音,在一聲聲地呼喚著我的名字,我連忙轉過身,看到了外公舉著風燈踮腳張望的身影,一下子就感到了安全,想到剛才被擠壓在人群中的無助,不知不覺就溼了眼眶……

大河奔流 | 想起外公,想起風中那盞燈

場地上的人越來越多

許多年以後我從棲身的城市回到小鎮。清溪兩岸已是一路新房,想去尋找後門垟的位置,竟然不知準確所在,鄉人告訴我鎮裡早就有了電影院,現在哪裡還會放露天電影。老街變得落寞無聲,以往的店鋪關門上鎖,取而代之的是清溪岸邊的喧鬧繁忙。外公直到八十六歲仍然堅持擺攤,甚至早上四五點鐘就起身,搭乘“小三卡”翻山越嶺去岔路街趕“市日”,哪怕在街角坐上半天沒有一筆交易,但還是閒不下來,捨不得放棄他的生意。流水有意,落花無情,勤勞一生、辛苦一世的外公終於還是在八十九歲那年離我們遠去。現在,老宅已成為廢墟,往事也被歲月的斷磚碎瓦所掩埋,那些留著外公生活痕跡的桌椅板凳和店堂裡的櫃檯“排門”,早已不知所蹤;那些給了我美好記憶的夜晚聽故事、眾人看棋局的場景,也只能在夢中再現。但只要站在家鄉的土地上,我就覺得外公仍然在身旁,依稀間又回到了那個秋天的晚上,他在前面挑著貨擔,我扛著凳子跟在後邊,一盞風燈閃爍著微弱卻又溫暖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