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定义能力的标杆,140与130的差距犹如人和猴子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级有两名学霸,都是竞赛队伍里的核心人物,一男一女被我们同学称之为“雌雄双煞”。

我们都觉得人和人没啥差距,无非是谁做的题多,谁下的功夫多,谁家条件好而已;但是我们班第二名却说,他和第一名的差距犹如“人和猴子的差距!至于你们不值一提。”

因为第二名知道,他不会的题有时候人家讲三遍,他还基本处于懵逼的状态!


思维是定义能力的标杆,140与130的差距犹如人和猴子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感觉、知觉、记忆这些能力,人和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思维这项指标的差异性却千差万别,那么如何认知我述说的这段故事呢?

首先如果我们认为思维是前面多种能力的复合和倍增,那么2*2*2和3*3*3的差距就是8和27,超过三倍的差距;网络上习惯于用0.99的365次幂和1.01的365次幂来形容这种差距。

再则就是时间问题,学习上有“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我们认为一万小时的前9999小时全部是量的积累,最后一小时是质的变化;你跨越最后一道槛的时候,回头再看全是门!

感觉认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都属于感性认知阶段;记忆反映了过去的经验,起到了储存的功能。

感觉比较像“盲人摸象”,知觉好比“从整体上了解大象的外在”,那么思维便是通过理论去剖析大象的肌肉、神经和骨骼。


思维是定义能力的标杆,140与130的差距犹如人和猴子


思维有两个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以某一感觉为媒介,对没有直接感觉的客观事物的认知;有点倾向于联觉,但是思维更加形象和全面。

我们可以通过“白茫茫一片”来确定是否“下雪”。

概括性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的认知,从而去表达未知的事物和属性;这是一种“知微见著”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生活。


思维是定义能力的标杆,140与130的差距犹如人和猴子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是通过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有点类似大数据。

伴随我们针对科技的发展和心理学的研究,机器会不会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形成心理,或者进一步升级为人,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