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爷爷那辈的“万元户”是怎么回事?

而如果谁的存款能有一万元,在那个时候就能称得上是巨富,钱基本上是“花不完”的,可以买齐当时所有的高档商品: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手表…走路可以横着走...

这在那时还有个别称,叫做:万元户。

对,万元户!这是富有的标志,是那时候许多年轻人追逐的梦想。

什么是“万元户”?

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万元户年代”的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了。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并且那个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较少了。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28元左右。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称之为万元户。不过因为时代好了,人均收入增加,这个词已经慢慢消失。

怎么形成万元户?

他们大体上是由农村的专业户和城镇的个体工商户构成。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许多农民通过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经商、打工等方式,使家庭年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通过经营个体生意使年收入超过1万元。在那个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的年代,万元户就成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每个地方万元户并不是很多,因此万元户就成了当时富裕户的代名词。

在那个1公斤粮食2角钱,国家工作人员月工资20元的时代,能成为万元户确实了不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在逐步提高,万元户也就不再是最富裕的人家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万元户的说法已演化成了“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千万元户才算富”的调侃。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更反映了人们对合理财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你爷爷那辈的“万元户”是怎么回事?

首位得主

很少有人还记得“黄新文”这个名字。

你爷爷那辈的“万元户”是怎么回事?

但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他可是全中国数亿农民艳羡的对象。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

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一时间,全国各地或亲临、或来函,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的络绎不绝。

逐渐消失

“万元户”消失的时间是1997年。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的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根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户均4.35人计算,平均户收入已超过万元,家家都成为万元户。万元户在失去原有的标杆作用后,成为历史名词。虽然在人看来,万元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万元户”是很多人追逐的梦想。在当时,很多先富起来的人的财富,很快就突破了万元,甚至十万元,但“万元户”已深入人心,也印证了人们致富的强烈渴望。

你爷爷那辈的“万元户”是怎么回事?


“万元不算富,十万刚起步,百万才是真正富。”也许这句流行语,才是中国人拥有财富的真正写照。

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