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在校區拍宣傳片的時候,一個二年級的小姑娘說:老師可不可以問你一個問題。我欣然接受。“天上有塊糖,地上有塊玉,選擇什麼?”記得特別清晰,我說“天上太遠,去不了,我只能選擇我能做到的。”“你會下地獄的”小姑娘說。

是啊,天堂和地獄,天堂總被打上美好的色彩,而地獄卻滿是黑暗和恐怖。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都說如果一個人是歡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輕,輕盈的心的靈魂就會飛往天堂。如果那顆心很重,被諸多罪惡和煩惱填滿皺褶,就會下地獄。

看了《尋夢環遊記》,突然感覺什麼都不怕了,心裡充滿愛和牽絆,就是下地獄也是幸福的吧!

在讀到《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中,夏昆老師提到了電影《天堂裡遇到的五個人》,尋找了好久,沒有找到,只好讀電子版了。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會想,為什麼是五個人而不是七八個或者十個呢,為什麼是在天堂而不是地獄呢,一看天堂就可以明白,肯定是人死後經歷的事情或者引發的思考,也能想到這本書應該是一個虔誠的宗教者寫的。

當帶著這些思考去讀書的時候,我才知道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故事情節,為什麼這樣安排人物的出場順序。

五個小時的集中精力讀完了全書,並能夠就作者的某些觀點引發共鳴。

實際上讀書和看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讀書可以讓想象任意馳騁,刻畫不同主角的外貌和性格,而電影真的會限制一些想象力,當然,好的電影也足夠能喚醒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傳遞有價值的信息。

言歸正傳,小說《天堂裡遇到的五個人》以主人公愛迪的死亡結局為開端,講述了他進入天堂後遇到了不同的五個人的故事。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故事以愛迪在天堂的際遇為主線,中間夾雜著他在世時每一個生日的片段描寫,直到愛迪在天堂旅途的最後一站,現實中的愛迪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值得注意的是,愛迪在天堂遇見的這五個人並不都是他已故的親友,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在活著的時候並不熟悉甚至完全不認識的人,但這些人都和他曾經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出現在這個天堂是為了讓愛迪看清一些人和事,他們告訴他,天堂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理解他們在地球上的生命。

《天堂裡遇到的五個人》

藍皮人----公平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愛迪在天堂遇見的第一個人。愛迪的死亡由愛迪間接造成,他教會了愛迪生命的意義,告訴愛迪,“取一個故事,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天,同一時刻,一個角度看到的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另一個角度看到的卻是一場悲劇,沒有一個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當我們覺得孤獨的時候,我們才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上尉---犧牲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愛迪在天堂遇見的第二個人。後來,為了救隊友被地雷炸死,失去了生命,換來了戰友的生命。他告訴愛迪“生命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犧牲的過程,當你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其實你並沒有失去他,只不過將他傳遞給了另一個人”。

魯比---寬恕

愛迪在天堂遇見的第三個人。魯比等待愛迪的目的是要告訴他關於他父親的故事,讓愛迪認識到了父親的另一面,也認識到了父親對愛迪深沉的愛,化解了愛迪對父親的怨恨。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當我們長大了,開始意識到與童年往事如影隨形的疼痛,迫不及待地去尋找它們的源頭,自以為是地把一切罪責歸於父輩,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的不完美,他們的不完美,父輩的父輩的不完美,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一代又一代的毀壞,一代又一代的警醒,寬容,療傷,期盼癒合。

當作為成人的我們意識到日積月累的疼痛,我們有責任不再孩子般無能為力被動接受,努力去了解,傾聽,讓療程開始,而不應當自己將傷口越刺越深。

瑪格麗特---愛不會終結

愛迪在天堂遇見的第四個人,是愛迪的妻子。從17歲開始,愛迪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妻子身上,妻子四十七歲時病逝,往後的日子愛迪一直在孤獨痛苦中度過。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在天堂裡,愛迪見到了瑪格麗特,終於忍不住嚎陶大哭,他責怪妻子過早的離開了他。瑪格麗特告訴他:“失去的愛依舊是愛,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生命會終結,但愛不會”。

小女孩---自我救贖

愛迪在天堂遇見的第五個人。她死於愛迪放得那場火,愛迪給她洗去了身上的瘡疤,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洗去心中的愧疚。困擾他一輩子的噩夢終於找到了答案。愛迪親手撫平了小女孩的傷疤,同時也撫平了自己那顆充滿負罪感的心靈,他的心再沒有了沉重的包裹,他變得無比輕鬆。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愛迪無意間葬送的生命,也最終用生命救了另一個女孩,不能不感嘆,生與死的萬千聯繫。人生的終極課程是自我救贖,對自我的救贖,是人一輩子真正需要追尋的東西。

天堂的意義在於——讓你懂得生命的本質,讓你學會愛、寬容與幸福。

上帝給了我選擇,我卻選擇了地獄

冰凝私語

——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個心靈的朋友,在獨酌的時候,它會與你同飲;在孤寂的時候,它會靜坐在你的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