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公元1898年9月28日,也就是舊曆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八月十三日,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一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在監獄牆壁上寫下一首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遒勁剛健的字體之外,是他平靜的目光。墨跡未乾,進了兩名獄卒,吆喝著把他帶了出去,經過一系列手續之後,他和另外五個要犯被押上囚車。騾子有氣無力,頭如搗蒜般走動,最終停在菜市口——這是此行的目的地,也是他從容就義的地方。

上面這段文字,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譚嗣同臨刑前的縮影。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並稱為“戊戌六君子”。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喜讀佛法的譚嗣同,就義時年僅33歲

他俠骨柔情,既是劍客,仗劍匹馬江湖,結交像大刀王五這樣的綠林好漢,又是詩人,揮灑書生意氣,寫下“直到化泥方是聚,只今墮水尚成離”的悲情詩句。對於他捐軀赴國難的場景,除了慷慨悲歌的壯烈,還有兩個細節需要補充。

其一是他在瀏陽會館被捕之前,本有三次機會可以逃走,梁啟超、日本公館的平山周、清末高手大刀王五分別去解救過他,可他決心以死來喚醒中國,並說“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犧牲者,今中國之變法,流血犧牲,自我輩始”;二是關於行刑時的一些細節,從監獄到刑場的手續之一便是“堂綁”,要在斬犯標上用硃砂標朱,因為傳說標過朱標的毛筆能夠治療瘧疾,所以會被亂搶而去,這支也不例外。到達菜市口後,圍觀群眾一臉冷漠,甚至罵聲不絕,活生生魯迅筆下等待蘸人血饅頭的看客,對此,譚嗣同只能無奈呼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這兩個細節,前者是知識分子不畏犧牲救民於水深火熱的決心,後者是芸芸大眾對國家處境和仁人志士的冷漠麻木,記住這兩點,我們就可以來解讀《絕命詩》了。

一.你真的讀懂了“去留肝膽兩崑崙”嗎?關於譚嗣同《絕命詩》的尾句解讀之謎

再看一下《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前兩句用典,只要查閱典故,理解起來會容易許多。

第一句取自《後漢書·黨錮列傳》,張儉為人正直清廉,作風正派,頗得眾人敬佩,後來與奸臣朱並有隙,被朱誣告,朝廷下令捉拿他,他逃跑的途中由於敬仰,很多人都願意收留他。

第二句取自《後漢書·杜根傳》,杜根性格耿直,東漢安帝時任郎中,當時,鄧太后攝政,實權落在外戚手中,杜根上書要求太后歸政,太后大怒要求把他綁在麻袋裡摔死,後來行刑人手下留情,杜根裝死活了下來,後來官至御史。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譚嗣同臨終將《仁學》手稿託付給梁啟超,二人互引為知己

第三句是譚嗣同從容就義的自我寫照,集狂傲、豁達與悲憫於一身,成為千古名句。

相比於前三句還能理解字面意思,第四句可以說是煙雲繚繞,初讀時大概只能留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印象,據說連精通佛法詩名遠揚的八指頭陀都煞費苦心,最終不得其解而終。

“去留肝膽兩崑崙”謎題主要在“去留”和“兩崑崙”上,肝膽毫無疑問是“肝膽相照”。

“去留”的解釋有二:去留下,語法上屬於去加動詞結構,意思為去做什麼;去了的和留下的,兩個都屬於動詞。

“兩崑崙”有四種:補充解釋肝、膽,即一崑崙指肝,一崑崙指膽;指中國,現實中受列強欺虐的中國和想要去創造的富強獨立的中國;指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去了的指譚嗣同,留下的指康有為、梁啟超、大刀王五、胡七中的某些人,康、梁二人算文化崑崙,而大刀王五和胡七武功出自崑崙派;指僕人,譚嗣同著作裡提及崑崙的另一篇文字,說明崑崙山是喜馬拉雅山,崑崙奴是印度人,所以崑崙或許代表僕人——他就義前託付兩個隨從,一個送信給他父親,避免家人受到牽連,一個留下來收拾他的後事。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康有為學識深厚,世所公認,堪稱文化崑崙

這麼多語義中,普遍接受的是第一種,即“去留下我的俠肝義膽猶如崑崙山般光明磊落”,去留意為去留下,兩崑崙是對肝膽的補充。

然而,讀詩就是讀自己,我們不妨用另一種角度看,或許就會有新的理解。陳寅恪先生提出“以詩證史”,我們不妨“以史悟詩”,核對戊戌變法前後的歷史,這句詩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

而這一切,要從清朝末年自強運動的演變說起,或者說,從一個人的私人信函和另一個人的吐血說起。

二、林則徐的無奈之嘆與胡林翼的墮馬吐血:自強運動拉開序幕

中國近代史上的自強運動,狹義的講是洋務派提出的洋務運動,廣義的講是從洋務運動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期間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種種努力,現在要講的歷史是清末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以林則徐虎門禁菸為藉口,英國發動於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西強弱成鮮明的對比,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林則徐被出賣,流放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給友人寫了一份密信,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徐嘗謂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

中國器械不如洋人,即使岳飛、韓信在世,也只好束手就擒。之所以稱為密信,原因也在這裡。那時清朝還沉浸在地大物博的幻想中,像這種喪氣話是不能說的!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林則徐虎門銷煙,愛國心切,贏得眾人敬佩

林則徐是第一個睜開眼認清現實的人,在他死後不到十年,另一個清朝大官胡林翼在岸邊騎馬,忽然看見江上兩艘英國輪船速度竟然比馬還快,深感中英實力懸殊,一時急火攻心,嘔吐出血,差點墜下馬。

由此大臣們商議,由李鴻章寫信給恭親王,要求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圖自強。

洋務運動的過程不必細說,辦企業、創海軍、建學堂、派遣留學生,直至甲午中日一戰,號稱“東方第一海軍”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洋務運動隨之宣告破產。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發出紙老虎之嘆

繼之而起的是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代表的思想家上書光緒皇帝,請求變法。光緒是一個軟弱又多情的皇帝,被維新人士的誠心和忠心打動,鼓起勇氣,任用新派人士,推行新政。由於自身侷限和守舊勢力的反對,康、梁密謀刺殺慈禧太后的計劃被袁世凱出賣,變法僅維持了103天,最後康梁出逃,譚嗣同以身殉道。

之後又有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本不足道,只是與譚嗣同關係極好的大刀王五,為了給譚嗣同報仇,參加義和團,最後被捕殺害,頭顱懸掛在城樓上,被徒弟霍元甲冒死解下。這樣情深意切的兄弟,也算是肝膽相照了!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大刀王五,霍元甲師父,武藝精湛

自強運動的新階段始自1903年,迅哥兒的老師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反對保皇,主張革命;1904年孫中山發表《中國問題的新解決》主張推翻清朝,同一年間,出現了光復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等十多個革命團體;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基礎,建立中國同盟會,同年11月,提出三民主義,預謀以革命力量推翻清朝。

之後全國各地爆發過許多不同規模的革命行動,至1911年革命軍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清末自強運動這段歷史結束。

然而要讀懂“去留肝膽兩崑崙”,光知道這段簡史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分析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之間的聯繫。

三、保守派、改良派、革命派:譚嗣同其實是被忽略了的關鍵人物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些洋務運動的領導人,看似提出“自強”“富國”的先進理論,可本質上仍然是保守派,只不過他們代表了保守派所能達到的最大讓步,而那些死守著“祖宗法不可變”的保守派,連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被認為是認賊作父的亂臣賊子。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曾國藩故居掛圖

康有為是典型的改良派,他學識深厚,能夠認識到世界大局的變化,為了從思想上反對保守派,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打著“古已有之”的旗號宣傳維新,不過由於其本身是舊學出身,遊歷歐洲瞭解了法國大革命的慘狀,所以主張溫和的改良路線,反對革命。

以同盟會為基礎的革命派,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一律體現出不容商量的姿態——他們最後確實成功了。

這三派是不同時期自強運動的主角,代表著清末自強運動從上而下、由保守大臣到革命志士的演變。

在這三派人物之外,有兩個人比較特殊:譚嗣同與梁啟超。

譚嗣同與其他知識分子的不同,他廣泛結交像大刀王五這樣的草莽英雄,這些人往往來自民間反清團體,是革命派的雛形。據一些近代史學家研究,譚嗣同其實是主張革命的革命派,從他與王五、胡七的關係中可見一斑。

有著革命思想的譚嗣同在遇見康、梁之後,對兩人的學識見解滿懷敬佩,這也難怪,康有為在當時知識分子眼中是先知一樣的存在,兩人對改良運動的構思也無懈可擊,於是譚嗣同被打動了,畢竟改良相比於革命,是較為和平的選擇,可免百姓生靈塗炭,於是他走上了改良路線。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啟超最初死心塌地地跟著老師康有為改良,可是百日維新之後,不同於他的老師,漸漸有了革命的傾向——後來與學生蔡鍔商議雲南起義便是證明。

無論是梁啟超個人的轉變,還是自強運動的形式從保守到改良最後到革命的演變,關鍵人物其實是譚嗣同。因為譚嗣同的死,讓梁啟超和其他救亡圖存的人看到改良路線不可行,與清政府合作改革只能失敗。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文韜武略的蔡鍔將軍,領導了著名的護國運動

捋順了這些,那麼,再回到“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解讀問題上來。

四、去了的和留下的:去了的是誰?留下的又是誰?

把“去留肝膽兩崑崙”解釋成去留下俠肝義膽像崑崙山一樣巍峨高大誠然不錯,可比肩“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樣的名句。可是,當我們瞭解了譚嗣同的為人和當時複雜的局勢之後,會發現還有更貼近歷史的解讀。

還記得之前談到的那兩個細節嗎?

譚嗣同本身能有三次逃跑機會和麻木無情搶毛筆的看客。

他為什麼不逃跑?為了殺身成仁?為了流芳百世?康有為和梁啟超飽讀聖賢之書,會不明白殺身成仁,會不明白捨生取義?或者康、梁二人為了保存實力捲土重來,他譚嗣同豈不知“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歷史教訓?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這兩句明顯代指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像張儉一樣受人尊敬,那麼忍一時之失敗像杜根一樣重見天日是最好的選擇。我自橫刀向天笑一句,譚嗣同指出了自己的不同選擇,為什麼會不同?

去留肝膽兩崑崙:從清末自強運動演變過程解讀譚嗣同的《絕命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從他決定捨生取義時所說的話中會找到答案:“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犧牲者,今中國之變法,流血犧牲,自我輩始”。譚嗣同經歷了維新的失敗,經歷了看似革新派人物的袁世凱的出賣,也很早就發現了了廣大群眾的冷漠,於是他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使中國脫離落後捱打的命運,光靠知識分子的覺悟是不夠的,光靠自上而下的妄想不流血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必須要喚醒下層無知的群眾,發起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流血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

譚嗣同用他的死向廣大仁人志士傳達了這個道理,康有為不懂,梁啟超懂了,王五懂了,孫中山也懂了,於是康有為繼續保皇改良,梁啟超傾向於革命,王五參加義和團反對清政府,孫中山組織領導革命,最終推翻清朝,當然也付出了代價。

他自己為了證明“改良行不通”而選擇離去,希望留下的中國人保存實力,另尋其他救國方法(革命)。

去了的是像譚嗣同一樣的愛國志士,選擇捨生取義是為了得一個歷史教訓;留下的是像梁啟超、王五一樣的愛國志士,活下來才是希望,才能不讓犧牲者白白犧牲。無論是去是留,大家都為了中國,肝膽相照,都是同樣愛我中國的堂堂中國人。

兩是兩種選擇,兩種方式,是殊途,崑崙是同一個中國,同一種愛國之心,是同歸,所以“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意思是“無論是去是留,雖然選擇不同,可大家肝膽相照,缺一不可,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愛著同一個中國(崑崙)”。

這就是歷史給出的解讀。

總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更是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一抹浪花,但在眾多優美詞句中,不乏有各種理解,眾說紛紜,比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比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但古今中外文史哲不分家,我們理解了詩人寫詩時的文化背景、歷史階段、個人經歷之後,以歷史演變來解讀個人情感表達,未嘗不是一種新境界!

—— 完

參考書籍:譚嗣同《仁學》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呂思勉《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金開誠《戊戌變法》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實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