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漫談 : 糧食安全、人口、資源與計劃生育

疫中漫談(三)——糧食安全、人口、資源與計劃生育文/俗士


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不僅嚴重衝擊了人們的生活及世界秩序,也讓平時不被關注的問題顯現在人們的面前。我覺得糧食安全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尤其在越南等國宣佈禁止糧食出口以後,這個問題就更是受人關注,並引發了很大焦慮,甚至有人開始囤糧……

疫中漫談 : 糧食安全、人口、資源與計劃生育


正如凱迪網一篇文章的標題所說“糧食安全,從未遠去”,只不過長時間的不缺吃,讓大家以為不會有糧食安全問題了,殊不知目前糧食供應穩定是建立在農業生產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糧食單產已近極限,甚至無法開展輪作休耕,同時造成嚴重的水汙染)及糧食大規模進口(每年進口1.3億噸)基礎上的。——根據2017年的數據,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降到了82.3%左右(已經低於世界安全標準的90%),穀物自給率降到了95%左右。①
然而,糧食產量問題還只是一個方面,因為人除了從穀物中攝取糖分還需要大量蛋白質,這就需要食用大量肉類。而肉類生產不僅要消耗大量糧食,還需要大量水(糧食生產也需要大量的水),可中國恰恰又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疫中漫談 : 糧食安全、人口、資源與計劃生育


去年5月在澎湃新聞看到一篇《吃出來的選擇,人類需要怎樣的農業》②的書評中有如下兩段話:
“大量廉價肉品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民生關注的熱點。幾十年的化學農業發展模式不僅傷害了我們的大地、江河,也導致食品安全危機。”
“據估算,中國目前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汙總量接近四十億噸,是造成農業面源汙染的重要原因(中國新聞網,《中國每年產生畜禽糞汙近40億噸 成農業面源汙染重要原因》,2017)。據國家三部門聯合發佈的《全國第一次汙染源普查公報》(2010),到2010年,全國畜禽養殖業排放物化學需氧量已達一千兩百六十八萬二千六百萬噸,佔農業源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九十六,總氮、總磷、銅、鋅排放量分別佔農業源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三十八、百分之五十六、百分之九十七點七六和百分之九十七點八二,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汙染排放源之一。畜禽養殖業廢物和重金屬排放不僅直接破壞農村地區的生活環境,還會透過汙染土壤、地表和地下水等渠道,對整個生態環境、食物安全和人體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氮、磷、銅、鋅,還有硒、砷等滲透到土壤裡,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不可逆的存在,流入江河湖海里面,更加難以治理(馮定遠,《養豬汙染的出路在哪裡?》)。”


由此可見,我們餐桌上的糧食、肉類、蔬菜生產都需要大量的水,糟糕的是除此以外,在生產過程中,不管是農藥、化肥殘留還是畜禽糞便,還會造成水資源汙染。——可謂是無解。

疫中漫談 : 糧食安全、人口、資源與計劃生育


與我國國土面積差不多的美國,人口只有我們的1/4不到,人均耕地是我們的五六倍,人均水資源是我們的五倍,所以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而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當然,除了向土地索要口糧,我們還可以把目光轉向浩瀚無垠的海洋,然而不幸的是,目前中國90%的近海已經無魚可捕③。
可見,我們中國人生存的空間已經太小,太小了,小得讓人焦慮和窒息!我想,這也是很難在中國人臉上看到輕鬆舒展的笑容的原因。
我認為,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匱乏的資源就是遏制中國發展的魔咒,就是扼殺中國人幸福感的兇手,這決非危言聳聽!
另外,文中還有一段話:“肉類消費跟著迅猛增長。1992年,中國人均肉類佔有量為二十九點二公斤,到2016年,人均肉類佔有量增至六十一點七公斤,較1992年增長了一點一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實際上,整個“十二五”期間(2011年至2015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增長速度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儘管如此,肉類推廣行業還是認為,‘中國還有很大差距’,因為美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兩百三十五磅,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只有一百二十三磅,還差一百一十二磅呢(2012年)。如果真達到美國的肉類消費水平,林伯裡揭露的美國大規模集約飼養業浪費糧食、土地,汙染水源、空氣,致氣候變暖的黯然景況,恐怕也會疊加出現在中國大地上,而美國人因肉類消費量過高產生的“富貴病”——T. 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教授認為這類疾病和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因此稱之為“營養過剩疾病”比較妥當(參閱坎貝爾著《救命飲食——中國健康調查報告》)。諸如心臟病、中風、肥胖症、阿爾茨海默病和糖尿病甚至癌症等,也會隨之而來。”

疫中漫談 : 糧食安全、人口、資源與計劃生育


如果說肉類行業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的觀點情有可原的話,那麼本應從全局看問題的學者、專家的片面則可能對國家政策造成嚴重失誤的諫言就不可原諒。比如前些年經濟學家就不顧中國糧食安全,反對18億畝耕地紅線的政策。在他看來,一是18億畝耕地紅線是個偽問題,糧食不夠吃,可以到國際市場去買;二是用寶貴的土地種糧食不經濟,要是開發房地產則收益會成倍增加。的觀點得到眾多擁躉的熱捧,不過也有網友揶揄說這叫“種糧食不如種房子”。


我覺得,中國很多專家看問題不僅片面沒有全局觀還缺乏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拿人口政策問題來說,由於近些年獨生子女性格缺陷問題和老齡化問題,人口專家就想鼓勵多生,並呼籲政府開放二胎。但是要全面客觀看待這兩個問題,就會發現情況並不像他們認為的那樣。比如獨生子女整體性格缺陷問題就沒有說的那麼嚴重,現在最早一批獨生子女已經是國家各行各業的主力軍,顯然他們完全能勝任歷史賦予他們的責任。眼前的就有一個很明有說服力的例子,在這次疫情中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很多都是80後,90後,他們的表現值得我們每一個尊重。需要說明一下,我並不知道這些80後、90後是獨生子女。我的判斷是根據計劃生育政策施行的時間判斷的。我想如果他們大部分不是獨生子女的話就證明了我的另一個判斷,即計劃生育政策只是在城市裡執行得好。換句話說獨生子女只是城市人的一個問題,並非普遍的問題,所以,所謂的獨生子女整體性的性格缺陷不過子虛烏有。

疫中漫談 : 糧食安全、人口、資源與計劃生育


在老齡化問題上人口專家同樣暴露了偏見和無知——我覺得造成老齡化的原因主要兩個,一是從改革開放前國家鼓勵多生到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必然會出現一個新生兒急劇下降的過程。老齡化問題就會顯現出來,但我想這個過程是短暫的,隨著急劇下滑過程結束,它就會平穩下來了。另一個原因是,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提高讓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長壽的人越來越多。而這正是我們努力才實現的進步的結果,並且隨著進步這個現象只會更突出。對於後者,人口專家是絕口不提的。
從歷史上看,改革開放前鼓勵多生的政策導致中國人口出現爆炸式增長(從1949年的5.16億到1979年的9.75億,三十年時間增長近一倍),如此可怕的狀況必然要改變,可以說計劃生育政策是對這一錯誤的修正。經過40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一些成果,現在放棄就意味著這40年的努力和兩代人的犧牲就付之東流了。如果我們因為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既是對前輩努力和犧牲的褻瀆,又是對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我認為,中國要想擺脫資源與人口的魔咒,只有從計劃生育著手,因為資源是老天爺賜給的,靠人力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有人可能會說人多有利於消費,有利於經濟發展,我想這也是一種偏見,因為決定消費的除了人多,還有經濟發展的水平,比如美國人口只有我們的1/4但消費能力遠高於中國,所以,只有提高我們的經濟發展質量而不僅僅依靠人多才是正道,更何況技術進步將解放大量的人力。


2020年4月10日
注:
①【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https://m.sohu.com/a/311165504_120030567
②《吃出來的選擇:人類需要怎樣的農業?》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56161
③《中國90%的近海已無魚可捕,背後的原因觸目驚心》
http://m.sohu.com/a/168532185_743893?strategyid=00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