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為了能讓孩子聽管教,改掉壞毛病,不少家長都會採用傳統的“棍棒教育”,對孩子進行打罵。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改掉壞毛病,也能產生敬畏心,家長們也會認為打罵也是孩子最害怕的事了。實際上,相比對孩子打罵而言,

家長的某些舉動讓孩子更害怕,產生的傷害也要比打罵更大

尤其是以下5種“舉動”,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自卑軟弱。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一、怕父母吵架

家庭的和睦不僅能夠帶給孩子繼續前行的勇氣,更能讓孩子在這樣和諧的環境中收穫到父母對於自己的滿滿愛意與關懷。但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逞一時口舌之快,這隻會讓孩子終日陷入恐懼不安的狀態當中,無法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去。

因此,作為家長,在面對意見不合的情況時,需要儘量控制自己的脾氣,用一個更為妥當的方式來解決夫妻雙方之間的爭端。若是實在是忍不住自己的脾氣,也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二、對孩子亂髮脾氣

有些家長會把孩子作為自己的出氣筒。但對著孩子亂髮脾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認為父母不夠疼愛自己。在這樣錯誤認知的驅使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疏遠。

因此,作為家長,千萬要忍住自己的脾氣。工作中遇到問題我們可以理解,但儘量不要把工作的負面情緒帶到家裡來。父母可以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消極情緒,比如說繪畫、寫作、運動等等,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在這個過程中隨風遠去。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三、不信守承諾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總是習慣於對孩子許下某些承諾,但卻在事後卻將自己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法國作家左拉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失信就是失敗。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履行承諾的重要性,而家長的這種行為就是在慢慢打破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因此,作為家長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言出必行。如果怕自己忘記,也可以拿個本子把它記下來。如果實在是沒有辦法履行,也應該跟孩子解釋清楚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四、在人多的地方批評孩子

有些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並不會顧及場合。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也會對孩子指手畫腳,橫加指責。但這樣簡單粗暴的做法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自信心被家長所踐踏,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旁人的指指點點更是會讓孩子感到羞愧難當。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可以隨意指責。恰恰相反,孩子在成長階段自尊和自信是最為重視的。

因此,作為家長還是需要照顧到孩子的臉面。就算孩子犯了錯也應該回到家,然後再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我們批評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並且能夠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能採取正確的做法去處理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孩子行為舉止有不當的地方,一味地批評和打罵也會起到教育效果。還不如孩子從繪本故事中榜樣的身上學到的多。孩子不聽話時,用行為習慣繪本來糾正,是更好的方式。尤其對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更符合他們的理解方式。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五、一味地否定

有些家長性格強勢,對於孩子的進步視而不見,卻會通過否定的方式來對孩子的行為評頭論足

但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當中無法自拔,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父母定下的目標。可能就會破罐子破摔,索性就開始停滯不前,以一種消極的態度來與家長對抗

因此,作為家長還是需要在生活中多多鼓勵和肯定孩子。讓孩子明白付出的努力是有回報的。一個輕柔地擁抱,一句暖心的話語可能就會激發孩子繼續前行的動力!


比起打罵,家長的這5種“舉動”,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傷害”



因此,作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隨意打罵孩子以外。今天提到的這五件事情,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做到儘量的規避。如果家長不加以及時的糾正和調整,孩子只會在這樣的消極作用下,變得越來越膽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