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近年來,大家對於日本文化起源的討論越來越多,認為日本一開始學習中國的唐文化,後來又開始效仿美國進行明治維新,似乎總在走別人的路。但如果理智地觀察就會發現,日本確實不一般。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日本雖然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但日本的經濟實力卻排在世界前列,而在人才方面更是如此。從2000年到2016年,日本僅在16年裡就有17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大多是自然科學獎項。而中國所有的諾貝爾獎加起來也沒有這麼多,2000年之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是隻有5位,其中2位獲得文學獎,只有3位獲得了自然科學獎項。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諾貝爾獎只是其中的一個對比,但足以看出兩國教育的差異。在我國,由於人口眾多,選拔人才的機制所限,每一位孩子踏入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出更好的成績、以便在升學、工作時擁有更多便利。這樣做雖然高效,但卻很難造就真正的高智商人才。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孩子只知道學習,而不知道學來幹什麼,為什麼學,自然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導致壓力過大,有害身心健康。不妨看一看日本的家長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吧

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

1. 不允許說謊

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而其中誠實守信是不可或缺的品質,這是人格發育的起點。教會孩子誠實守信的同時,也教會了他坦然面對事物。能夠直面自己的錯誤、正視他人的優點,這樣一來既能夠讓自身變得更加優秀,也會拉近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誠實守信,從“不允許說謊”開始,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2. 養成閱讀的習慣

哲學家培根曾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可見閱讀的重要性,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是每一位家長都能夠做到,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閱讀會教會孩子可想而知的一切美好品質,同時也讓他掌握自學的能力。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家長可以從繪本入手,讓孩子產生閱讀的興趣,然後逐步給他看一些中外名著、世界經典。我們所知的那些精英,都擁有著閱讀的好習慣。

3. 學會反抗

近年來校園霸凌的事件越來越多,如果你的孩子是校園霸凌的實施者,那麼證明你對自己的孩子幾乎不上心,讓他成為一個人人厭棄的壞孩子。可如果你的孩子受到校園霸凌,那麼就該引導他,用正確的方式去進行反抗,不要讓霸凌毀掉孩子的未來。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很多孩子在遇到霸凌時,由於自身的弱小,往往選擇隱忍,但這終究會造成孩子性格中的懦弱、膽怯,甚至有可能會播下仇恨的種子,讓孩子產生暴力傾向,最終成為校園霸凌的一份子。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日本家長有這樣一個共識,在包括校園霸凌在內的暴力行為中,一味的救助沒有任何作用,這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依然會發生。教孩子學會反抗、學會自救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告訴孩子,多結交好朋友,在遇到這種現象時,和朋友一起進行對抗。如果遇到自己無法對抗的存在,及時告訴老師和家長,他們都會是孩子堅實的後盾。

4. 不給他人添麻煩

這一點在當今日本的生活中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他們會非常注重個人的空間,保證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感,並且懂得將心比心,不給其他人帶來影響。從這一次的疫情爆發就能夠看出來,儘管在一開始日本官方並沒有進行全面監管新冠疫情,但日本民眾得知消息之後,都非常自覺地戴口罩、互相保持距離。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在記者採訪時瞭解到,他們並不是擔心會被傳染,而是不想讓別人因為自己不戴口罩而感到困擾。

同時,教會孩子不給他人添麻煩,也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為了不麻煩別人,首先會自己進行思考、解決,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16年17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為何能培養出人才?這4條家規值得深思

就是這4個簡單的家規,雖然看似和學業沒有關係,但在這4條家規的約束下,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長大後更容易成長為善於思考的高智商人才。因此,日本媽媽培養孩子的方式,值得我們去深思。

給家長推薦這套《孩子們的詩》,精選30位00後小詩人的童話詩,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以更親切、更溫暖的方式,帶給孩子最溫馨的成長空間。同時精美的彩繪和富有童趣的文字,也能夠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從書中學會成長,學會獨立學習、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