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也撐不住了?一批房企降薪自救,哭窮還是真慘?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樓市幾近“冰封”。按照慣例,每年這兩三個月,樓市都會有一波購房小高峰,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受益於返鄉潮,會湧現出不小的購買力。

但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下旬開始,大部分開發商的成交量比往年跌去近90%。

一時間,房企動作頻頻,市場熱議紛紛……

“恆大這種大房企都在降價了?”“七五折力度不小,據說極限優惠能有六四折?”“如果其他房企跟進,那不是要打價格戰了嗎?”“

一方面,對房價的下跌產生預期,購買人士陷入觀望情緒;另一方面,央行釋放流動性、房企仍在不斷拿地,似乎又透露出房企的殷實家底和良好的市場預期。

202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處於債務的集中兌付期。

克而瑞報告顯示,今年95家房企年內到期債券將超過5000億元,較2019年上漲45%。從利息支出情況來看,統計的70家房企每月利息總支出將超過350億元。

不同於其它行業,房地產公司大部分都是高負債比例,每天的利息最多能以億為單位計算。“不能銷售、不能開工,但是貸款利息不會少,沒有回款就沒錢還利息。”一位中型房企的財務負責人表示。

售樓處關閉,現金流不暢,一批房企也承受不住了。

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獲悉,由於銷售停滯造成資金流緊張,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對員工的薪資進行限制。西部某大型房企內部人士透露,該企業決定對高管層的薪水進行限制。按照要求,高管人員一季度的獎金將暫停發放,基本工資則下調2成。

前述消息源表示,這一通知於2月末下發。目前降薪的範圍僅限於高管,普通員工暫不調整。

但他表示,由於一季度銷售受到大幅影響,一線銷售人員和策劃人員的獎金肯定會大幅縮減。另外,公司在2月末才復工(春節放假時間達到一個月),很多普通員工的績效都會下降,一季度的獎金必然會受到影響。

據風財訊發佈的《超15家房企降薪裁員 哭窮還是真慘?》一文中提到,3月3日,小道消息稱,某總部上海的閩系房企,疫情期間全員績效工資降低,津貼補貼降低(要知道,這兩項佔員工月薪的比例不小),疫情之後的政策不確定。另外,區域公司的合併還將繼續;

3月1日,媒體消息稱,重慶融僑2月-4月降薪50%,次日就有消息掛出,這是全集團的行動,針對G6級及以上、副經理及以上員工;

傳聞中森地產2月復工至今發放80%薪資;凱德地產高管降薪、凍結部分漲薪;坊間傳禹洲暫定24號以後復工的,先用年假和調休假,再按基本工資發放;

除此之外,還有四五家房企,如未按正常時間返崗,2月績效0。不過照舊全額髮放的房企也不少,超過20家。

房地產公司的工資結構由固定部分(基本工資)+浮動部分(績效提成)構成,其中銷售部門的浮動部分比例較大,職能部門則更依賴固定部分。去年以來,為激發員工效能,一些龍頭房企帶動了一輪薪資調整的熱潮,調整方向為“低底薪,高績效”。

有從業者指出,按照這一結構,疫情期間,即使不進行硬性降薪,房企從業者的績效也會受到較大影響,從而影響到最終的薪水。

疫情之下,百強房企面臨短期銷售業績下行的壓力,但龍頭房企仍然保持了較高水平的銷售規模。

具體來看,前兩月24家銷售突破百億元的房企中,恆大、萬科超800億元,碧桂園超700億元。50~100億元、30~50億元、30億元以下的企業分別為21家、24家、31家。

儘管銷售承壓造成了房企資金進一步緊張,面對投資拿地時愈加謹慎,但部分資金較充裕的頭部房企卻在這一窗口期積極補倉,以獲取“超車”的好時機。

中指研究院統計顯示,今年1~2月TOP3房企拿地總金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19.8%、TOP50房企同比增長28%。2月單月,TOP50房企拿地總額1731億元,環比增長14.7%;Top100房企拿地總額1984億元,同比增長7.2%,環比下降21.6%。

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雖然受疫情影響明顯,但頭部房企在土地市場卻表現搶眼。如香港置地以310.5億元聯合拿下上海徐匯濱江綜合體地塊,成為內地總價“新地王”;綠城中國分別在北京、天津、大連、成都等多城成功拿地;華潤置地單月在北京3次拿地,其中2月25日北京一宗不限價地塊經過72輪競拍,最終被華潤置地聯合體以76億元、溢價近26%拿下;2月26日,華潤置地更是經過252輪競價,以12.27億元競得江蘇徐州雲龍區一地塊。

從區域土地市場來看,中指研究院數顯示,今年前兩月,北京和上海的土地出讓金額分別達到673億元和619億元,排在前兩位;土地出讓金額TOP10城市仍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可見,一二線城市仍是房企拿地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