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幼小衔接


再谈幼小衔接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转折。学前幼儿做好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准备,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儿童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心理、生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 联合国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小学作准备,学校要为儿童作准备。因此,幼儿园和小学如何“为儿童作准备”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还环境的转换,更存在着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为此,幼儿在入小学之前教师应避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一、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在为幼儿做入学准备方面,幼儿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间时间延长、游戏时间延长、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视了。

2、片面性

长期以来,入学准备偏重“智”的方面。一说到入学准备就是教识字、学拼音、做计算,实际上通过对儿童入学后考察发现,其适应上的困难多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准备不足而造成的,事实上,幼儿所能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成人所着意培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却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为此,入学准备应当全面地进行,涵盖体、智、德、美各方面。

3、突击性

一些幼儿园将入学准备视为大班后期的突击性任务。如带幼儿参观附近小学,参观少先队活动和入队仪式,向大班幼儿提出一些要求等等。然而,靠组织几个活动来作为入学准备的教育是不够的,《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过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从终身教育的长远目标来看,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单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是不行的,它应当贯穿于幼儿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作为幼儿园阶段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4、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佷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比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县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二、入学准备工作

1、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小学生活对入学前的幼儿来说是神秘的,他们常常会想:“小学是什么样的,育。如:告诉幼儿学本领求知识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进入小好玩吗?”“小学和幼儿园一样吗?”……这时就可以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入学前的教学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和本领,但知识和本领的掌握必须靠自己的毅力和勤奋获取的。这样可以让幼儿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小学的学习生活,而不要因为生活环境、内容、节奏的改变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出现一点点的挫折而气馁。同时还可以通过带幼儿去参观附近的小学,向他们介绍小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孩子接触小学生等各种方法, 使孩子对上小学有了强烈的向往和兴趣。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幼儿终身受益,和孩子一起制定一日作息时间表及一日常规要求同,并认真督促幼儿严格执行,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要求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写字、剪纸、拼图等,民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规律。一定的听说能力及阅读水平,对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良好的听说能力和阅读水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

3、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长远看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相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效果上更具有长期性、深刻性,甚至会影响到学习适应的实际效果。因此,应改革现时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大班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尚处在他律阶段,加上学习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佷需要有亲身实践的机会,把认知转化成实际能力。为此,幼儿园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呼和能力的获得。

总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必然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必须依靠幼儿园、家庭和小学各方面力量的乡互配合、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