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青玉魚形刀】

  青玉魚形刀,商,長7釐米,寬0.9釐米,厚0.3釐米。   青玉質,玉中有黑斑,已受沁為褐綠色。整器為魚形,半弧形,魚眼陰刻,魚嘴以對鑽小孔表示,上唇上翹。魚頭與身以一弧線分界,魚身上用斜陰線刻出鱗紋,尾部呈刃狀,類似刻刀。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玉獸面紋戚】

  玉獸面紋戚,商,長15釐米,寬14.7釐米,孔徑6.3釐米。   青玉質,已受沁為黃褐色。玉戚中穿大圓孔,刃部為七個連弧。兩側各有兩組凸齒。獸面紋“臣”字眼,捲雲形長眉,卷耳,兩眼之間有一方菱形。兩面紋飾相同。   戚是一種兵器,商周時期青銅戚較多。玉戚為商代禮儀用器,非實用品,主要為兵權的象徵。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玉獸面紋戈】

  玉獸面紋戈,商,長11釐米,最寬2.1釐米,厚0.5釐米。   青玉質,表面有白色水沁。器身雕琢龍鳳紋,柄端為一鳳鳥,大勾喙,橢圓眼。戈身上端浮雕一龍首紋,以雙陰起陽線雕琢出龍之“臣”字眼,蘑菇形角,大耳。戈身中間起脊,兩面斜磨出刃,收尖。   此戈造型小巧精緻,類似於解結所用的玉觿觿。龍首上端還有一孔,可佩掛,可見其已非禮儀兵器的象徵,而成為人身的佩飾物了。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玉嵌松石銅柄戈】

  玉嵌松石銅柄戈,商,通長24.7釐米,玉最寬5.2釐米,柄厚0.5釐米。   青玉質,已受沁為雞骨白,玉戈表面還殘留有織物包裹的痕跡。戈上端陰刻一條直線,並有一孔,刃部鋒利,戈身柄部有榫,嵌入銅柄內。銅柄鏽,有大小各一孔。柄身嵌綠松石片,圍繞構成龍紋,龍眼凸出,身體捲曲,兩爪。   玉戈為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儀用兵器,多用於重大的祭典或軍禮場合,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商周時期常有將玉戈與銅鑲嵌在一起的做法,顯示其當時高超的金玉鑲嵌技術。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玉三牙璧】

  玉三牙璧,商,外徑15.2釐米,內徑6.2釐米,厚0.6釐米。   白玉質,玉料外圍有大片糖色,外緣已部分雞骨白化,並有黃褐色沁斑。器身呈扁平圓形,身上有一道平直的切割痕,中間有孔。璧外出三牙,呈旋轉狀,每牙上有四齒。   牙璧從新石器時代出現一直延續至兩週。對於牙璧的用途,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許多學者認為其為《尚書•舜典》裡所說的“在璇璣玉衡,以齊其政”中的璇璣,為古代一種玉質觀測天象的天文儀器,所以長期以來將其定名為玉璇璣;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古代兵器或機械零件;還有學者傾向於其具有某種禮儀性質,非實用器,是一種神器。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玉高冠鳥柄形器】

  玉高冠鳥柄形器,商,高13.2釐米,寬3.5釐米,厚1.4釐米。   青玉質,玉中有黑點。整器為一鳥形,圓眼,勾喙,身上以雙陰起陽線的手法雕琢鳥羽紋,皮褶紋。鳥頭上戴一高冠,三節,兩側出脊,鳥腿下方有兩個尖榫,應是插嵌於某物上,做器物之柄。   商代柄形器出土較多,因考古出土時所插之物已朽爛,故不知為何物之柄。多數柄形器造型簡單,似這般複雜精緻的鳥形十分少見。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玉人首】

  玉人首,商,高6.3釐米,最寬2.6釐米,最厚0.8釐米。   青玉質,表面有白色水沁。器橫截面略呈三角形,高浮雕一人首形象。人梭形眼,出梢,粗眉,大嘴,厚唇,大耳,長頸,頭戴冠,冠上飾以陰刻線紋。   此器反面光素平滑,下部有一榫狀物,榫上還殘留有半個孔的遺痕,可能原插嵌綁縛於某種器物上。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黃玉兔佩】

黃玉兔佩,商,長4.2釐米,高2.8釐米。

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商朝的古玉(二)

【青玉兔】

  青玉兔,商,高1.25釐米,長2.1釐米,厚0.2釐米。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