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曾經收到過一位媽媽發來的消息:

“老師您好!我和孩子爸從分居後,男方就再沒來看過孩子,已經有半年多了(可能辦完手續也是這個狀態)。孩子雖然只有兩歲多,但很多事已有很清晰的記憶,他偶爾會說一些希望爸爸來看他、帶他玩的話,作為媽媽我應該怎麼回答孩子呢?

在孩子問爸爸為什麼不來看他、是不是不要他了時,我特別揪心,可又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怕隨便說些什麼會傷了他。真的拜託老師了!很想知道有沒有什麼應對辦法,讓離婚這件事,不這樣影響到孩子?”

如何離婚不影響到孩子?

恐怕我找不到這樣的一個辦法。

父母在離婚的過程或分開後,難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傷害到什麼程度,則看父母的功底。因為父母始終是有選擇權的,而孩子卻沒有。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離婚,不僅對大人,對孩子來說,都是重創


不完整的婚姻和家庭,究竟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呢?

具體可從2003年美國13位研究家庭問題的權威學者聯名發表的一份《為什麼婚姻重要?——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21個結論》中粗略瞭解:

❶ 在完整家庭中,父母都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相比之下,單親家庭更容易出現親子矛盾,父母和孩子更容易出現親子問題。

❷ 單親的孩子與雙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身體健康狀況更差一些,也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等。

❸ 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後來發生非婚生育和遭遇離婚的可能性高於完整家庭的孩子。

❹ 離婚增加了兒童及其母親遭遇貧困的可能性。

❺ 父母離異增加了孩子學業不良的可能性,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學和獲得較好職業的可能性。

❻ 離婚大大增加了自殺的危險。美國過去半個世紀裡,自殺的青少年中有三分之二來自破碎家庭。

❼ 不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兒童遭遇虐待的可能性大些。

❽ 單親家庭養育的男孩,更可能發生越軌犯罪行為,特別是在青春期時。 這是因為這些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得不到雙親的關愛、單親又難以監督控制其行為,以及他們與單親家長疏遠而與社會團伙接近等因素都有關係。

從上面這些條目我們可以窺見,傷害孩子的,並不僅僅是離婚事件本身,而是那些不能好合好散的夫妻,因為沒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關係糾紛,沒有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狀態,導致孩子遭遇嚴重的焦慮、恐懼、憤怒等各種複雜情緒的困擾,難以排解,孤立無援,並最終以行為問題呈現出來。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是讓自己過得很糟糕

所以,如果遭遇婚姻危機的你,的確想要找到一個不那麼傷害孩子的方法,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先照顧好自己。


一位心理學大師這樣說過: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父母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經營不好,又怎麼為孩子帶來幸福、讓孩子快樂?

回到開頭的案例。

這位媽媽同樣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去處理她自己的感覺,以及離婚對自己的影響。相對來說,孩子的感覺現在沒那麼重要,因為後面媽媽給孩子的陪伴才更重要。

媽媽可以嘗試簡單地跟孩子解釋:爸爸跟媽媽會有不一致,會有分離,這是正常的,跟孩子沒有關係,所有的人都愛他。

待孩子稍微大一點兒,媽媽可以慢慢地告訴孩子離婚的真相:因為當初爸爸和媽媽相愛,所以在一起,並且有了他。後來因為爸爸和媽媽因為觀念不一致分開了,不能在一起生活了。這都是很正常的。

媽媽自身,先要積極、客觀地面對這件事兒,孩子才可能更好面對。

當然,在爸爸缺席的日子裡,媽媽可以積極尋找替代的男性角色,如姥爺、舅舅、老師、英雄、偶像等,甚至可以嘗試去尋找新的伴侶。

後爸對孩子而言,其實比後媽更容易介入孩子的成長。

離婚的傷害的確很大。但是,一個漂亮的離婚,卻可以將傷害儘可能降到最低。

我很喜歡這樣一本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講的是他跟不能經常見面的爸爸焦尼的一次見面過程。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兩個人在一起做什麼呢?當然是做兩個人都喜歡的事情: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一起吃熱狗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一起看電影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一起吃披薩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一起去圖書館借書……

這些都是很普通、日常的活動,但不同的是,每個情節都充滿溫馨,都有暖暖的親情在流動。

孩子和父母沒有埋怨,也沒有責備,沒有對父母另一方的指責,孩子從中感受到的對爸爸到來的期盼,有爸爸對孩子的關愛,有互相之間的支持和理解……

更多流淌在其中的是,滿滿的愛——在每一次孩子大聲而自豪地向別人宣佈:“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時,在他們相視一笑時,在他們緊緊地擁抱中,在依依不捨的揮手告別中,更在孩子對下次見面的期待中:“馬上會再見面的。”

這個過程,孩子的父母並未見面,雖然他們的夫妻緣盡,但可以看出,他們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協商一致,安排好孩子未來的教育和養育事宜,以期儘可能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

研究表明,對於父母離婚,通常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我肯定做錯了什麼,不然他們不會離婚。”孩子傾向於將父母離婚的責任攬上身,這是大人通常忽視的。

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充分溝通,讓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明白:離婚是父母自己做的決定,跟孩子無關;父母即使分開,但仍舊是孩子的父母,仍然深愛著他,這一點永遠都不會變,哪怕不經常見面也是如此。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父母能分開,但對孩子的愛千萬不要撤離

儘量保證孩子的生活節律正常,避免打亂孩子日常生活的習慣。

比如,爸爸和孩子即使見面,不是孩子孤單地去爸爸所在的城市,而是爸爸參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來——去的是孩子通常會去的地方,見到的大都是孩子認識的人,做的是孩子日常會做的事,如借書,在樓下餐廳吃飯……

這是因為,有規律而安排得當的作息能讓孩子產生有序、安全的感覺,不會因此過度慌亂和害怕。


❸ 父母二人在婚姻破裂的時候,可能難免會發生爭執、矛盾,這時應努力避開孩子,或避免在孩子面前爆發衝突,且最好不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矛盾,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批評指責對方,甚至讓孩子充當裁判。

即使離異之後,也要清晰認識到,分開是夫妻二人的事,不管是誰對誰錯,都不要在子女面前翻對方的舊賬或是做一些詆譭對方的事情,以免傷及子女已經受到傷害的心靈,使他們變得壓抑或消沉。

一方面是因為

對孩子來說,父母都是他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批評誰貶低誰,同樣都會傷害到孩子,甚至影響到孩子對自身的正確判斷。

另一方面,讓離異成為過去生活的一部分,不讓它影響你和孩子現在的生活。當然,離異的父母親需要做的是,如何讓子女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父母的行為,並接納這個現實,從而使他們儘快走出家庭離異的陰影。


當父母離婚成了必然,如何把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用愛修復孩子受傷的心靈


❹ 孩子不僅需要母親,也需要父親。不要因為父母離異,而人為地割斷與孩子的親情連結,更不要因此而逃避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

孩子的“人”生不僅是由父母分別提供一顆精子和一顆卵子構成,還由父母各自提供一半的愛和關懷構建,更由父母共同的哺育、教養和精神作用澆灌,如此,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自信而健康的性格,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離婚家庭的孩子,本就因遭受了一次人生挫折,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會更敏銳、脆弱,需要父母給予更多關注。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接納父母的離異行為,幫孩子客觀地認識、理解父母,適時調整消極心態,孩子才能更好地擺脫父母離異陰影的影響。

總之,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為孩子提供一個最少傷害、最利於成長的環境,讓孩子活出自己更好的人生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