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宋太宗赵光义

这就涉及到一个典故,说的是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他命人编纂一部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这是一部共一千卷的巨著,收录一千六百多种古籍,分类55门,所以最初叫《太平总类》,后来因为宋太宗日览三卷,后更名为《太平御览》。

编纂这种分类百科全书是古代皇帝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著名的有明朝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和清朝乾隆皇帝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为何皇帝们都很热衷此道?因为编书对于皇帝们来说是一项足以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

面对这样一部皇皇巨著,普通人估计都望而却步,生怕啃不动它,宋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却毅然决定每日耕读,不曾懈怠。许多大臣觉得宋太宗每天要处理那么多政务,批阅奏章,已经是精疲力竭了,还要去阅读这么一部大书实在是太辛苦了,于是纷纷劝谏宋太宗不一定非要每日阅览,以免劳神伤身。但是宋太宗却回答道:"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结果这部巨著宋太宗只花了一年时间就读完了。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太平御览》

所谓有样学样,宋太宗的读书风气影响了整个宋朝,成为了唐朝之后又一个文化巅峰。

开卷有益可不只有宋太宗说说而已,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学术大家都鼓励多读书,宋真宗的《励学篇》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的《增广贤文》中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甚至连我们的无产阶级老战友高尔基都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诗圣”杜甫

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书无用论"却甚嚣尘上,某些人生导师抱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所谓"至理名言"来误导大家,讲着纸上谈兵的赵括来"劝谏"诸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但恐怕连这句"至理名言"出自何处他们都说不出来。原句本为明朝大书画家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一书中所说:" 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董其昌,明朝后期大臣,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尤善画山水,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句中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按现代人的理解就是,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二者合一,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读书与行路乃是互补,相辅相成,并不存在高下之分。

再看因为长平之战战败身死而贡献"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赵括赵公子,其实“纸上谈兵”的评价也有失偏颇。想给赵括翻案?我恐怕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但是给大家详细说道说道长平之战赵国是怎么输的,还是可以的。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朝国君为秦昭襄王,秦国已从商鞅变法开始,历经三代明君治理,到秦昭襄王时期,国力已是七国翘楚,东方六国难以望其项背。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制后再无建树,到孙子辈的赵孝成王只能勉力维持与秦国的均势,而长平之战的爆发彻底打破这一均势。

战国时期,赵国北部边境与匈奴接壤,一直为匈奴的强大骑兵所困扰,不惜为此修筑长城,但仍然阻挡不了匈奴来去如风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时期,励精图治,排除种种阻力,借鉴北方胡人的穿着和训练方法,推行“胡服骑射”,一举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灭中山,攻匈奴,辟地千里,一跃成为山东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秦赵上党地区之争

话说这长平之战缘起于秦赵在上党地区争夺,上党地区,地势雄伟,可以说秦赵两强谁拿到了这块土地谁就占据了今后两强争霸战的主动权,一场恶战在所难免。秦国出征三十万大军,由王龁率领,赵军出动三十万大军,由老将廉颇统领,双方在长平地区相遇,秦军号称"锐士",乃虎狼之师,赵军骑兵也是天下劲卒,两强相遇自然是打的天昏地暗,但是阵地战无法发挥骑兵作用,实力明显不如拥有重装步兵的秦军,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说明此时赵军已显败象,但仍然勉励对峙,就在这样的局势下,秦赵双方都打起了临阵易帅的念头。只不过秦国换上的是威名赫赫的武安君白起,而赵国换上的是由名将乐毅和赵氏宗族的众多将军举荐的赵括了。

武安君白起,辅佐,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重创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

赵括到前线之后,立即废止了廉颇的坚守不出战略,而是开始向秦军大举进攻。白起抓住机会,以佯败引诱赵军进入山谷,并派两支奇兵,一支去彻底截断赵军后路,另一支用强力骑兵去攻击赵军的大本营,切断赵军粮道,最终形成对赵军的合围。赵括此时身陷囹圄,只得以兵车圆阵为营,深沟高垒,希望能够获得支援,但结果还是事与愿违。粮草消耗殆尽,军中士气大挫,而此时秦王尽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组成生力军兵团,开赴前线,这对于濒临奔溃的赵军更是雪上加霜。就在如此绝望的情况下赵括发起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冲锋,最终身中数箭,力竭而亡。赵括一死,赵军立即土崩瓦解,举旗投降,之后白起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坑杀降卒事件,这场战国时期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最终以赵军的全军覆没落下帷幕。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秦军围赵路线

纵观长平之战,有两点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势,第一是临阵易帅,第二是战略变更。

临阵易帅,由当时还未闯出名堂的赵括顶替了战功显著、作风稳健的老将廉颇,其实这可以看出来赵王对于廉颇的坚守策略并不满意,并且实际战况也是赵军节节败退,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对阵秦国二流将军王龁,这样的战绩确实不能令人信服。而赵括虽然最后兵败身死,但是秦国也死伤过半,国力大损,以致于三十多年无力东出,争夺中原了。还有,赵奢死后,赵括继承赵奢的爵位,并被赵王钦封为马服子,是得到军中将领一致支持的,这显然不会是一个纨绔子弟能够得到的信任。这几点说明赵括的军事能力并非那么不堪。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赵括

战略变更,换帅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战略方向的变更,由坚守变为主动出击。其实这并非赵括所能决定的,而是赵国国力使然,不得已而为之。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当时贵为山东六国之最,但只是建立在强大的骑兵基础上,并不适合打持久战,况且在长平之战中多次向齐国、楚国、魏国借粮,说明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明显是难以应付的。而反观当时秦国拥有关中和巴蜀两处大粮仓,又经历商鞅变法,整个国家已是一部巨大的战争机器,是整个战国七雄中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即使这样,秦国都出现了:男当战,女当运,关中粮仓为之一空的情景。可想而知,坚守的战略再进行下去,整个国家先被拖垮的也一定是赵国。所以赵括主动出击、尽快决战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这背后不能不说也有赵王的意思在里面,毕竟赵国的家底他最清楚。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赵国粮草不济

可以说,赵括的失败并不全是他自己造成的,秦赵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才是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因素。我们也不应该将他视作"读书无用论"的典型人物来证明读书没用,反而应该看到的是因为熟读兵书,让赵括年纪轻轻有了才名,有了能力,正是读书让他登上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的舞台上,只不过很不幸他的对手比他更强大,让他成为了失败的一方。

两个反例反而说明了读书使人进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也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理论之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这诸多意思可以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这和咱们文章开篇的宋太宗可谓不谋而合,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开卷有益,别再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你的双眼

开卷有益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句诗我很喜欢:"漫卷诗书喜欲狂",试问奉承"读书无用论"的各位会用什么词语来表达这溢于言表的喜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