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 "禮崩樂壞 "了嗎

在《國語》中記錄了大量有關先秦禮制的信息,"三禮"和"左傳"可以佐證其內容,"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代禮制的稀有資料"。

它持續了從周王到魯公,並記錄了大約500年的歷史。它涵蓋了整個春秋時期,並詳細記錄了春秋禮節制度。但是,它尚未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因此,對《國語》中禮節數據的全面分析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禮節現象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春秋時期的

一、《國語》看春秋禮制

從《國語》可以看出,"服從和順從這兩種現象在春秋時代不存在",但是有人在傳統禮節制度上遭到了踐踏和踐踏,而許多人卻在觀察和維護這種禮節。禮節制度與維護現代社會的主流。一旦有人說出違反禮節制度的話,其他人會立即出來制止它,或停止傲慢的行為,或說服罪犯,或只是表達個人憤怒,這是他們的普遍存在,從而確保了禮節的正常發展。系統。春秋禮節。這裡我們看兩個方面。

春秋時期的

1.告誡並防止違反者

這主要體現在各級法院官員對周國王或王子的不當行為的譴責和勸阻。例如,周王違反了父權制,想讓第二個孩子繼承王位。大臣們立即反對:"這不合禮法!

基於國王的統治應該是子孫後代的統治,我們應該防止魯莊公的不道德行為。 書中中載有一次晉國大王率領部隊砍伐東山。裡克告誡他說道:"這裡是人民的地方,你不可以未經過主人的允許而私自進行砍伐,這是失德的表現。" 晉公於是放棄了。吳楚的國王利用他豐富的學術理論說服他在彰化建立了一個平臺。他斷言:"如果大王是要我為大王說好話而這麼做的話,我是不會答應的"這種維護禮節制度的現象在"普通"中隨處可見。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儀式仍具有廣闊的社會基礎。

春秋時期的

2.違規者的評論和預測

當有人違反禮節制度時,許多人會根據禮節客觀地對其進行評估,並主觀地預測其不道德行為的可能後果。例如,在一次朝見中,晉惠公在接受周王賜予的禮節性禮物"持玉如玉"時無視周王的權威。有人預測他們將死於該國的內亂。

春秋時期的

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 春秋時人對禮制的維護、對違背禮制者的憤怒, 都應該是普遍的社會行為, 上自周天子, 下至諸侯卿大夫, 都對先王禮制表現出了高度的重視, 對當時社會上不時出現的違禮僭樂行為表現出了深深的無奈。 春秋禮制並沒有因為僭越行為的發生而走向崩潰, 反而因此受到了更普遍的維護和重視, 尊禮護禮現象成為春秋社會的主流。

二 、《國語 》所見春秋禮制特點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春秋禮制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其一, 禮的制度化特徵削弱, 倫理化與世俗化特色增強;其二, 禮的適用範圍擴大, 等級界限削弱。由此可知"禮崩樂壞"並不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特徵。下面我們仍以《國語》中的資料為依據進行論證。

春秋時期的

胡適當年說過:"禮的觀念凡經過三個時期:第一, 最初的本義是宗教的儀節;第二, 禮是一切風俗習慣所承認的規矩;第三, 禮是合乎義理可以作為行為模範的規矩, 可以隨時改良變換, 不限於舊俗古禮。" 這裡指出了禮的發展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原始的禮、制度化的禮和世俗化的禮或稱倫理化的禮。 周禮應該屬於制度化的禮, 禮與儀緊密結合在一起, 西周以制度的形式對各種禮儀進行嚴格地規定, 禮是統治階級利益的體現, "禮不下庶人"。 而世俗化的禮則有著更廣泛的適用範圍, 此時的禮離開神聖的殿堂而走向民間, 成為全體成員共同的行為準則, 從而使禮由制度條文變成人們的倫理標準。 何炳棣也認為:"最原始最狹義的禮是祭祀的儀節。"

"禮的第二個階段, 即禮的非神化階段, 禮的社會制度層面的形成階段。其歷史段限為夏商西周三段。" "禮的第三個階段為孔子之後禮的逐漸倫理化 。"很顯然, 《國語》中的禮應該屬於禮的為他將依禮得到晉國。 此外, 禮的道德評價功能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三 、由 《國語 》來看春秋時期的 "禮崩樂壞 "

分析《國語》中禮制的特點, 我們可以對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現象作一點重新的認識。"禮崩樂壞"過去普遍認為是對春秋禮制特點的真實反映, 但最近則有人對此提出了疑義, 如劉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一書即認為春秋時期"禮並沒有真正地崩壞和衰亡。"楊文勝《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了麼?》一文則指出 "春秋時期是先秦禮制最健全之時期。"

可以說, 對於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現 象, 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普遍使用鐵製農具為標誌的技術突破使這一時期的生產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導致上層建築的轉型。

"百家派"的出現反映了新的社會思想對舊思想的影響。 "經濟形勢是基礎,但它影響著歷史鬥爭的進程,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決定了這場鬥爭的形式以及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體現等級制度內容和宗族關係的禮節制度屬於上層建築領域。由於東周時期舊社會結構的瓦解和新社會力量的興起,舊的父權貴族等級制度崩潰了,原本享有清朝和十鹿特權的父權貴族被轉移到潮流推動下的新社會陣營或被趕出歷史舞臺,社會形態發生了自然的階段性變化。在這種背景下,為貴族服務的周貴族禮節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盡頭。

春秋時期的

結語:西周禮樂制的崩壞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通過以上對《國語》中資料的分析可知, 春秋時期依然有著發達的禮樂文化。與周禮相比, 春秋禮制有著更大的普及範圍、更多的使用人員、更成熟的理論基礎, 它在對周禮進行揚棄和改造的基礎上, 注入了新的時代特徵, 使原本僵化、制度化的周禮變得更有活力, 更能被全體社會成員所接受, 春秋時期的禮制應該是中國傳統禮制發展的更高級階段、也是必經的階段。 正如孔子所說的:"殷因於夏禮, 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春秋時期的禮制, 也在損益周禮的基礎上得到逐步發展和完善。 因此說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或許稱之為"禮制的變革"更準確一些。

參考歷史文獻:

《來可泓.國語直解· 前言[ M] 》

《晁福林.春秋時期禮的發展與社會觀念的變遷》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