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太不懂事了”,愛教育家長是早慧?心理學:這是述情障礙

朋友家有一個十分愛說反話的“小大人”,這個孩子在家裡的時候十分愛說教,說教的對象都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朋友說,“盒子以前和她奶奶長大,老人家嘛愛嘮叨,總是說我們這些年輕人做事不行,天天叨叨叨,孩子都學會了像她一樣念我們的毛病。”

朋友說,老人家念自己還好,有時候念孩子,孩子受不了會哭,後來我和他爸工作沒這麼忙了,趕緊接回來。“我老公總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以後就好了,我不行,孩子還是接回來了。”果然,老人家口是心非的毛病孩子學了個全,有次媽媽摔碎碗割傷了手,孩子一臉緊張,眼裡帶著淚對媽媽大喊,“你已經是個大人了,能不能小心點!”

“媽媽太不懂事了”,愛教育家長是早慧?心理學:這是述情障礙

盒子爸爸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給媽媽找個紙過來。”

事後,盒子爸爸說,“咱們孩子太難帶了,明明都要哭了,我一說她她還哭。”朋友說,“你之前還說她說話像大人很聰明呢,現在又嫌棄。”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早慧,而是一種述情困難

中國人說謊話的最高境界,是把謊話說成真話——你撒的謊所有人都相信,它就是真話;或者,你撒的謊所有人都不相信,撒了等於沒撒,它也是真話。

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說的話做的事會讓孩子有樣學樣,我們常說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是一句謊話。

當孩子學會了用謊話去掩蓋自己真實的情感以後,就會有這樣的情況:述情困難。顧名思義,用表達其他情感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真實的情感。

“媽媽太不懂事了”,愛教育家長是早慧?心理學:這是述情障礙

孩子的內心是擔憂的,盒子都快哭了,但是他沒有說出:“媽媽我很擔心你。”而是用憤怒的語氣說,“你已經是個大人了,能不能小心點。”因為奶奶對著爸爸媽媽的時候也都是端著老人家的架子,不肯跟小輩說心裡話,小孫女有樣學樣這並不是好事。

造成孩子口是心非的原因是奶奶對孩子的共情剝奪

大人不肯跟孩子說自己的心裡話,反倒還要給孩子下“什麼都不懂”的定義,這就是一種共情剝奪。這種行為一方面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還剝奪了孩子共情的能力。一旦孩子真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懂了,那麼就不會去感受別人的感覺,沒辦法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著名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的《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到,我們的情感忽視大多來源於童年。

父母在情感上對我們的影響是延續一生的,如果父母沒有在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教會我們共情,那麼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很多情感問題。是枝裕和在

《如父如子》裡講了兩個抱錯孩子的家庭,家境富裕的良多抱錯了電器店老闆的孩子,生長在良多光環下的慶多是一個十分乖巧,敏感,早熟的孩子,而成長在電器店的親子活潑可愛,和慶多完全相反,慶多內向對於其他人的要求從來都不說“不”。在換回到電器店以後,孩子逐漸開朗了起來,這時候,良多才發現,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居然有這麼多的問題。

“媽媽太不懂事了”,愛教育家長是早慧?心理學:這是述情障礙

良多對孩子嚴格要求,喜歡給慶多定規矩,而慶多也乖乖遵守。但是良多從不理解慶多的感受,他受到來自爸爸的教育也是一樣的:孩子是要嚴格教導的。在很多時候,良多並不在乎慶多的感受,這對養父子雙方的情感表達都有困難。良多從不在乎慶多的感受,只覺得這個內向的孩子不像自己,慶多十分仰慕自己的養父,但是他也說不出口

等到最後良多發現慶多偷拍了很多自己的照片收藏的時候他才發現,這個內向的孩子有多愛自己,而自己從不回應孩子的感受。慶多在回到自己親生父母的家庭以後,也逐漸找回了自己的情感。在電影的結尾,他終於重視到了自己的感受,說了“不”。

“媽媽太不懂事了”,愛教育家長是早慧?心理學:這是述情障礙

慶多由於父親的忽視,孩子的共情被剝奪了,他選擇壓抑自己的情感討好別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自己天生內向,和父親的高要求,人變得自卑。共情剝奪還有可能冉孩子對自己過於嚴苛,對他人過於寬容,能容忍他人犯錯,不能容忍自己犯錯。情感的表達還會有困難,就像盒子一樣,會用不符合自己內心情感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像慶多一樣,完全不說出自己的感情。

讓孩子正確地表達情感要這麼做

首先,家長要先感受孩子的情緒。孩子在表達情感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充當孩子的情感監視系統,在孩子有情感體驗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正確地表達了。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關注自己的孩子,一個孩子的情感是十分脆弱且敏感的,如果孩子表達不出自己的情緒那麼她有可能會在內心攻擊自己。

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在孩子面前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同時,我們也要對孩子產生共情,表達出自己對孩子情緒的重要性。當家長重視了孩子的情緒,那麼孩子也會重視自己的情緒體驗。

“媽媽太不懂事了”,愛教育家長是早慧?心理學:這是述情障礙

例如,盒子的媽媽可以這麼說,“盒子,媽媽的手好痛,你能幫媽媽吹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後說:“媽媽是不是嚇到你了?”(關注孩子的感受),最後說,“你是不是哭了,對不起,媽媽讓你傷心了。”(照顧孩子的感受)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尋求自己的幫助。在發現孩子的表達有困難的時候,家長要注意改變孩子的說法,把:“你已經是個大人了,能不能小心點!”換成,“你手流血了,我很難過。”前者孩子只表達出了自己的憤怒,沒有注意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而後者表達出了孩子內心的擔憂,這是正確的情感表達應該做到的。

結語

拉羅杆富科說,“感情不過是多種形式的自愛。”孩子需要正確地表達情感,才能有更好的未來,壓抑自己的情感讓孩子內心缺乏愛自己的能力,我們如果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愛意就沒辦法發現自己內心真實的感情,為了讓孩子不再“口是心非”,家長要先做到說真話,才能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