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中,越王勾踐是如何走向春秋霸主之位的?

我們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越王勾踐被扣留吳國,住在簡陋草棚,為吳王夫差牽馬。被放回越國後,勾踐開始奮發圖強,在房樑上懸掛一顆苦膽,每天都要嘗一嘗,用以警醒自己牢記在吳國受到的屈辱,勵精圖治,最後滅掉吳國,一雪前恥。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稱霸天下,成為《荀子·王霸》中認定的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從其父允常開始,開啟了整整兩代人之久的吳越爭霸的故事。

吳越爭霸中,越王勾踐是如何走向春秋霸主之位的?

越國乃是後起之秀,春秋末年逐漸與中原發生聯繫。在越王允常時期,多次與吳國交戰,兩國實力相當,並沒有明確分出輸贏。到了下一代時,允常傳王位給勾踐,吳王闔閭臨終對兒子夫差說:“一定要滅掉越國!” 帶著上一輩未能完成的夙願,兩方紛紛秣兵歷馬,蓄勢待發,以勾踐的進退為根據,吳越之間的戰爭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唐突出兵,危在旦夕

在吳越兩方分庭抗禮之時,越王勾踐決定先發制人,率兵討伐吳國。勾踐手下有一位賢臣范蠡,他上前勸阻越王: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范蠡預料這次戰役凶多吉少,並多加勸阻,可惜勾踐根本不聽勸阻,執意前行,果然吃了大虧。

吳越爭霸中,越王勾踐是如何走向春秋霸主之位的?

越王的謀劃傳到吳王夫差那裡,夫差提前調遣軍隊,只待越國發兵,兩方兵力懸殊,差距甚大,勾踐僅剩的五千人馬被吳軍圍困,眼看要全軍覆沒,越王方才後悔沒有聽從范蠡的話。

范蠡勸勾踐主動向夫差請和,攜妻兒做夫差的臣子以保全性命,勾踐派遣文種去談此事,夫差並無異議,不過,夫差手下有一個相國十分有才幹,即伍子胥。伍子胥說:今日天賜良機,吳國優勢盡顯,不一舉滅掉越國,未來會追悔莫及。可是文種回國後,告訴勾踐吳國有一位佞臣名為伯嚭,是貪財好色之徒,可以讓他離間吳越。於是,勾踐將財寶美人送予伯嚭,伯嚭果然被迷惑,對夫差說:如果不寬恕勾踐,越國將上下齊心,被困的五千人會同仇敵愾,與王決一死戰,到時候會更難從中獲利。夫差信以為真,遂納勾踐為臣。

勾踐忍受著被俘虜做牛馬的屈辱,越國僥倖逃過一劫。

吳越爭霸中,越王勾踐是如何走向春秋霸主之位的?

忍辱負重、勵精圖治

勾踐夫婦就這樣在闔閭的墳旁一座草屋居住三年,勾踐每日為夫差餵馬牽馬。三年後,夫差見勾踐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以為越王已經臣服於吳,不再構成威脅,放回勾踐。

吳王殊不知此舉如同“放虎歸山”。勾踐回國之後,難以釋懷在吳國受盡的屈辱,辜負了越國期望。開始了苦行僧般的磨練。“臥薪嚐膽”由此而來。此時的勾踐,已經不再是當年有勇無謀、好高騖遠的愣頭青,此時的他智勇雙全,還學會了隱忍、蓄勢待發。

勾踐從自身勵精圖治開始,每頓粗糙糧食,與百姓一起耕種。勾踐妻子帶領婦女養蠶織布,大大提高了國家的生產力;在治國方面,勾踐禮遇賢士,並且唯賢是用。他聽從了賢才范蠡的建議,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勾踐讓賢良之人各盡其職,做到所長歸所用,發揮出了每個人最大潛能;對於如何戰敗吳國,勾踐使用謀略損耗吳國實力,例如賄賂吳王,麻痺對方;購買吳國糧食,使吳國糧倉空虛;使用離間計挑撥君臣關係;殺害了賢臣伍子胥。

通過這些無論是外在的經濟手段,政治謀略還是內在的韜光養晦,增強本國實力,這些無疑奠定了越大勝吳的基礎。

吳越爭霸中,越王勾踐是如何走向春秋霸主之位的?

趁虛而入,滅吳稱霸

笠澤之戰成為扭轉局面的重要戰役。吳王夫差率領精銳部隊到黃池會盟,趁人走城空,越王派訓練有素的水軍兩千,戰士四萬,近衛軍六千,軍官一千攻打吳國,殺了吳國太子。吳王緊急回國,後與越國講和。

四年後,越王再次進攻吳國。吳國已經疲敝無力,在笠澤之戰中三戰三捷,越國大敗吳國,吳國從此無力迴天。勾踐要贈給夫差百戶人家和封地,夫差回道“已是暮年老無力”,遂自殺。

勾踐成為春秋霸主,越國齊身中原眾諸侯國,實力強勝,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