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喝的是哪一种茶?

不知您喝的是哪一种茶?


在昨天之前采摘的新茶,叫明前茶。顾名思义,就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明前茶,贵如金”。近半个月,每天和朋友一起喝明前龙井,朋友告诉我,清明前茶树上还没虫,也就没有用过农药,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可谓茶中上品。

说到茶,有两句对应的句子,一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另一个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从老北京喝的大碗茶到英国宫廷的下午茶,全都是柴米油盐的茶。但是,中国文化人眼里的茶几乎像琴棋书画诗的艺术一样,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

茶能给人精神上的满足是有依据的。茶含有一种刺激身心的咖啡因。你可能会说,与茶同样有类似功效的植物很多,为什么偏偏唯独茶能跻身于艺术的范畴?关键的原因不是内涵物质的功效,而是文化的点金,是文化赋予茶这个普通植物有了精神的属性。

茶树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但它的故事却要从唐代说起。六朝前,中国南方地区已经有人饮茶了,到了中唐,陆羽的《茶经》刊印之后,饮茶之风才开始盛行。这时候国家也开始征收茶叶税了,而真正推动饮茶风俗的力量却是佛教。

陆羽是个孤儿,在寺院里长大。他的师父是个爱喝茶的和尚,陆羽从爱茶到懂茶全是受他师父的影响。当时僧人都种植茶树,今天很多重要的产茶区,都是僧人开辟的茶园。陆羽把种茶、制茶、饮茶的方法写成了一本7000多字《茶经》。在《茶经》里,陆羽以拟人品行的手法,提出了茶的本性:茶性俭。俭字可以理解成不浪费、不放纵。他认为茶从种植,到饮法都要符合“俭”这个特性,不能奢华,甚至喝茶的人,都应该做一个“精行俭德”的人。

公元750年,陆羽写完《茶经》后的短短几十年里,茶就成了风靡全国的饮品,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尤其是宋明以后,茶成了文人雅集的主角。比如书法家怀素、颜真卿,还有诗僧皎然等等,用诗和书画强化了茶的物质功效和人的精神追求,由此确定了一套围绕茶的审美语言。很多文人都参与其中,比如王维、白居易等等。其中诗僧皎然提出了“禅茶一味”的观念,因为他是一位高僧,而且交游广泛、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为中国茶文化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术语和审美理念。

从唐宋到明清,不管茶的工艺和饮法如何变化,在文人笔下,饮茶的最高境界都要达到入定的状态。李白还专门为茶写了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的诗。李白在诗的序言中说:他的侄子送给他“仙人掌茶”,他写这首诗,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种茶。你看,不仅有李白这个级别的文化名人为茶背书,还有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袁宏道等等,可以说,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都把茶往琴棋书画的范围里推,使茶呈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雅的方向,也就是琴棋书画的茶;另一个俗的方向,也就是柴米油盐的茶。不知您喝的是哪一种茶?


不知您喝的是哪一种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