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橋米線,雲南人胸口永遠的痛

過橋米線,雲南人胸口永遠的痛

蒙自信達君悅天下大酒店的過橋米線

世界上只有兩種米線:米線和過橋米線。地球人都知道,過橋米線很火,火的一塌糊塗,因為它風靡全國馳騁海外。眼下,各路過橋米線品牌爭奇鬥豔,並且都致力於發展加盟連鎖。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在各顯神通激烈拼爭的過橋米線江湖,來自山東的過橋米線品牌可謂獨佔鰲頭,而目前在互聯網上排行的過橋米線加盟品牌,沒有一個品牌的總部在雲南,也沒有云南人什麼事。要知道,過橋米線可是發源於雲南蒙自的,但是,雲南做不了老大也罷,居然連個大佬都沒撈著。如此這般,讓過橋米線的孃家人蒙自以及雲南很受傷!好尷尬!

去年底,雲南省委、省政府領導專門指出:要把過橋米線這張“雲南名片”管住、管好。隨即,雲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派出專員走遍全省16個州市,深入行業、企業,對過橋米線的經營情況進行了摸底調研,提出了工作方案,並向全省發出了《關於進一步規範過橋米線經營活動的通知》。

通知要求:在2019年9月底前,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對行政區域內已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且經營過橋米線的餐飲服務經營者進行督促指導,按照分類監管要求進行整改提升。對達到“冷食類食品製售”食品經營項目條件的,要督促經營主體及時變更食品經營項目;對整改後仍達不到“冷食類食品製售”食品經營項目條件的,一律不得從事過橋米線餐飲服務經營活動。

過橋米線,雲南人胸口永遠的痛

紅河州的大廚在給客人演示過橋米線的食用流程

消息一出,行業市場為之一振。

如此鮮明而又堅決的政令,體現了黨委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警惕。另一個層面,也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過橋米線這一“雲南名片”保護好、發展好的願景。

今年4月24日在“雲南餐飲與美食行業協會”微信公眾號上推發的一篇文章標題這樣說:“首期過橋米線規範經營及烹飪技藝傳習班正式開班,全省保護、傳承和發揚過橋米線品牌正在行動中”。5月22日,這個傳習班的課堂來到了過橋米線的故鄉紅河州蒙自市,來自州內、省內、國內的過橋米線經營者們紛紛前來學習。

只是不知道,課堂現象能不能真正實現“行動”初衷。很顯然的一點是,到今天來提過橋米線的保護和傳承,總感覺有點後知後覺。

百年前發源於雲南紅河蒙自的過橋米線,因為獨特的品嚐方式、鮮美的口感及其所承載的情感文化贏得了推崇,而在上世紀90年代蒙自人江氏兄弟在昆明創立了“橋香園”品牌之後,過橋米線的門店在雲南大地春筍般的生長。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過橋米線“跨”過紅河,“略”過雲南,“漂”到海外,並且不管在那裡落地,都能迅速虜獲無數人的舌尖。

過橋米線,雲南人胸口永遠的痛

哈尼姑娘展示蒙自過橋米線

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儘管過橋米線能夠一路“過橋”跑步走天涯,但相比較洋快餐和來自福建的沙縣小吃等知名餐飲品牌,好像缺失了什麼。

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等類洋快餐用一隻雞和一堆面確立了世界餐飲業的連鎖領袖地位,並創造了門檻權力,人家靠的是全球一律的標準化。沙縣小吃用一碗餛飩和一碗拌麵就能夠植根全國的大街小巷,通過創業扶持一度打破當地三農堅冰,人家靠的是政府職能力量攜手行業組織實施的品牌商標戰略。

想要加盟洋快餐,你不但要掏大把的鈔票,還要通過門店落地處的各種數據指標審核。想要加盟沙縣小吃,你就得跑到沙縣培訓,還得購買人家的主要食材。毫無疑問,洋快餐的老闆永遠是美國人,沙縣小吃的老闆永遠是沙縣人,他們都不會丟掉利益主體的地位。那麼,過橋米線呢?

儘管,蒙自人江氏兄弟所創立的過橋米線品牌“橋香園”曾經風生水起名噪一時,併成功踏上了加盟連鎖征程,其歌舞伴餐的文化演繹模式也一度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關切。只是,在歷時數年的的權、產訴訟風波之後,位於蒙自同德廣場有著旗艦形象的橋香園店被迫於2015年關門歇業,由此帶來的內憂和外患都讓蒙自過橋米線的牌子很受傷,很受傷。如今,同德廣場那尊純錫制的鎮店之寶“天下一碗”顯得暗淡而又冰冷,人們也漸漸遺忘了橋香園曾經留給蒙自的視覺和味覺經典。

儘管,蒙自市政府舉辦過數屆過橋米線文化節,表面上看,“以節帶產”的決策願望收效十分明顯,因為在此後,無論在紅河州、雲南省,還是在省外甚至是國外,過橋米線的規模效應顯而易見。但事實上,除了紅河州和雲南省其他地區,全國範圍內以及世界範圍內的過橋米線經營者似乎都不太把“誰是過橋米線的主人”的問題當一回事。究其原因,一直以來,過橋米線既沒有制度層面建立起規範化標準化的門檻,也沒有從商業層面實施過切實的商標品牌戰略。所以,在任何地方打著“雲南正宗”或“蒙自正宗”旗號複製的過橋米線店,即便每天都享受著數人與數錢的快樂,但人家都不需要為“蒙自”或“雲南”買單。以至於,時至今日,蒙自或是雲南都很難享受到過橋米線“走出去”的商業紅利。

儘管,蒙自當地有不少老字號過橋米線店,但他們壓根就沒有邁出過“走出去”的步伐。

保護意識太弱,營銷能力太弱,這些,都使過橋米線的品牌資源嚴重流失。“名片”沒有獲得效應,過橋米線成了雲南人胸口永遠的痛。

要說有亡羊補牢之舉,那就是,雲南向過橋米線市場亮出了制度利劍,動起了真格。新的制度將不僅嚴格審查米線生產加工的資質,追溯冷食材料的出處,還明確了湯品的溫度標準。

而在行業裡也傳來了這樣的消息,今年初,雲南箇舊的一位礦老闆從法院那裡以5000萬重金拍下了蒙自同德廣場商業部分地塊,隨即再度掏腰包將原來的蒙自橋香園店進行重新裝修,這裡將依然經營過橋米線,新業主打造的“橋天園”過橋米線店預計年內可開門迎客。而享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的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創始人王麗珠,目前正與一位當地的餐飲大佬磋商共創蒙自老字號過橋米線品牌。

對於廣大的蒙自或者雲南的過橋米線經營者來說,新政帶來了修善其身並且打造具有文化內核和市場感召力品牌的契機。

而對於蒙自甚至全雲南的民眾來說,希望“浪跡”天涯的過橋米線永遠姓“蒙自”,姓“雲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