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耕地

和聖俞農具詩·耕牛

王安石

朝耕草茫茫,

暮耕水。

朝耕及露下,

暮耕連月出。


編者案:農業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王安石詩中描寫的是農民早出晚歸利用耕牛從事田間勞動的情況。耕牛的使用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它和鐵器的推廣一樣,促進了上古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並進而引發了深層次的社會變革。

牛耕的起源

對牛耕開始的時間,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是西漢時候出現的,有人說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還有人認為牛耕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山海經》說后稷的孫子“始作牛耕”,如果屬實的話,那就是夏朝時候的事了,這恐怕不是很可靠。但《山海經》為戰國人作品,表明至少在戰國時已有牛耕。就目前的資料來看,還沒有發現非常明確的關於商代牛耕的文字記載和實物材料,退一步說,即便商代確實有了牛耕,在當時也不會普遍,牛在商代的主要用途是宰殺後作為宗廟中祭祀的祭品。春秋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冶金術的進一步發展,鍊鐵開始出現,鑄造技術已有相當水平,牛耕的出現基本具備。《國語·晉語》中記載沒落貴族逃亡民間,就把宗廟中作為犧牲的牛用來耕田。又如,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力士名牛子耕,孔丘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牛與耕相連作為人名,可見春秋時用牛耕田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了。但此時牛耕的形式以拉木犁或“包金耒耜”為主,由於“犁鏵”在器形上尚處於改進之中,耒柄和耜柄還不能適應犁轅的基本功用,因此,牛耕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木犁的使用仍然以人拉為主。

戰國秦漢時期的牛耕

到了戰國時代,鐵農具普遍出現後,犁耕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很多史書都記載了戰國時期牛耕的情況。牛耕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還不清楚戰國時期是否已使用鐵犁鏵。輝縣戰國墓出土的V字形鐵器,過去都以為是犁鏵,但其形制和鏵不盡相同,也可能是其他類型的農具。當然,沒有鐵鏵,牛拉著木犁也能耕地,外國曆史上不乏其例。關於牛耕形式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漢書》中有二牛三人的“耦犁”,就是用二牛挽犁,三人操作——一人扶犁,一人牽牛,一人控制犁地的深度。耦犁是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他對推廣牛耕起過重要作用。漢代的牛耕技術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得到改進,這在考古發掘中可以得到證實。如在山西平陸棗園村西漢末年的墓葬中,發現過二牛抬扛一人扶犁的壁畫,說明當時已經掌握了用牛鼻穿環來控制犁牛方向以及用犁箭來控制耕地深淺的技術。這樣,只用一人馭牛即可,節省了兩個勞動力。又如甘肅武威出土的西漢末年的木犁模型明器,用一牛挽一犁,表明當時還出現了單牛犁耕。東漢時期的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此類例證就更多了。牛耕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這在農業耕作史上是一個極大的進步。用牛代替人力耕田,不但解放了人力,也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先秦時期的耕地


鐵器的應用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曾作《讀史》詩云:“銅刀歲歲戰東甌,石弩年年出挹婁。畢竟中原開化早,已聞鏐鐵貢梁州。”說的是中原地區鐵器的使用要比周邊民族早一些。在我國,鐵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如在河北藁城和北京都發現了距今3300年左右的鐵器,但使用的是隕鐵,不是人工冶鐵。考古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出現在2900年前後的西周晚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在春秋時期,鐵器開始得到推廣。考古資料證明我國的鐵器冶煉不晚於春秋中期,而在春秋末期的墓葬中,鐵器就已經比較常見了。

我國冶鐵的發明在世界歷史上是比較早的,這要歸功於高度發達的青銅器鑄造業打下的基礎。戰國時期,已經採用了用皮囊鼓風的方法,使冶鐵業獲得迅速發展,鐵製生產工具在各個生產領域迅速普及開來。到戰國末年,初步完成了鐵製生產工具取代各種非金屬生產工具以及青銅生產工具的歷史進程。恩格斯曾說,鐵“是在歷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中,最後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極其堅固和銳利的非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廣泛使用鐵器。鐵器堅硬、韌性高、鋒利,勝過石器和青銅器。鐵器的廣泛使用,使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促進了中國社會全方位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