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定宋代磁州窯

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佈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

如何鑑定宋代磁州窯

1、器胎特徵:早期胎有深淺兩種,深者為黑灰或鐵灰色,外施化妝土,淺為淺灰色,不施化妝土,均多含有黑色鐵質小顆粒和氣孔;中期全部為淺淡灰白色,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數有淺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早期多數為青灰或青黃色,少數有與五代近似的青綠和淡青色;中期幾乎都為橄欖青色玻璃質金瑩透明度好,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很少發現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幹釉現象,很少見到釉面無光和橘皮釉現象,胎釉結合非常緊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如何鑑定宋代磁州窯

3、造型特徵: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

4、裝飾手法:有劃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輔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續,中期後不見)、刻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

5、裝燒工藝特徵:均採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裝燒工藝。

6、施釉特徵:施滿釉足底露胎。

如何鑑定宋代磁州窯

7、底足特徵:早期底足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託珠,紋飾簡單,由於初將燒柴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色澤與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發暗;中期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盛行斗笠狀小碗,以足底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還盛行印花器。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量黑、白、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