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為什麼要思鄉?為什麼要回鄉?

因為鄉土承載了每個人內心最溫柔的記憶。柯靈在散文《鄉土情結》中說:“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生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幾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無論經歷歲月的多少沉浮,無論要去往何方,身在何方,心底的鄉土情結都永不褪色。

在整個文學史中,鄉土是所有時代的文學母題,“思鄉”和“回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每個人的際遇不一樣,心底的鄉土記憶也不盡相同,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引發的心靈史就有所不同,因此這類題材的詩歌作品是豐富的,所體現出的心靈史也是豐富的。

那麼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中的“回鄉”,都引發了怎樣的心靈史呢?與如此豐富的鄉土詩產生共鳴後,又會在自己身上引發怎樣的心靈史呢?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一、古詩中的“思鄉”,引發了怎樣的心靈史?

從古代文學作品來看,古詩中的“思鄉”引發的心靈史大體分為兩類:一是單純地呈現出思鄉情切,二是在複雜和沉重的情感中呈現出思鄉之情。

1.單純地呈現出思鄉情切

詩人遠在他鄉,觸景生情,或因特殊節日引發思鄉之情,思念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並渴望回到故鄉。

詩仙李白在秋日的夜晚望月所感,寫下《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連串動作,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生動形象中表現出了豐富的心理活動。詩人因月而生思鄉之情,因思鄉而沉迷在月光和月夜中。詩人的心靈史在平鋪直敘的月夜思鄉圖中表現出來:睡夢初醒,恍惚迷離中誤以為(“疑”)鋪在床前的月光是白霜,在皎潔的月光、季節的寒冷(“霜”)中,望著夜空的明月,漂泊在外的孤寂淒涼油然而生,於是低下頭思念著家鄉的一切。

對於遠方的遊子來說,家鄉的親人給予了濃郁的溫暖。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母親為遠行的孟郊仔細地縫製出行的衣服,這是因為害怕兒子遲遲難以回家,深摯的母愛體現得淋漓盡致。詩人的心靈史在書寫母愛中表現出來:常年漂泊在外,深感母子離別的苦痛,也深念母親的慈愛,內心只有對母親的愛、感激和尊敬。自古以來,遠遊的詩人都會通過歌頌偉大的母愛,來表達對母親和家鄉的思念。

唐代詩人王維也寫出了經典的思鄉詩,比如《雜詩三首》其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雜詩三首》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詩人的心靈史在問梅中體現出來:久居異地,家鄉的梅在詩人心裡有著最溫暖的記憶,也代表了家鄉的所有回憶,碰到故鄉來人,他急切地想知道梅枝的花兒是否已盛開?也即是想了解家鄉的近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人的心靈史在節日中體現了出來:在重陽節時想起了曾經和兄弟佩戴茱萸一起登高,如今獨自身處異鄉,無法在重現當時的情景,內心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怦然而出。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每首詩歌中的“思鄉”都有著不同的觸發點,但都單純地呈現出了思鄉情切的心靈史。在簡練的語言中,表達出濃厚的情感。當然,這類作品還有很多,比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等。

2.在複雜和沉重的情感中呈現出思鄉之情

古代詩歌中,大多會在複雜和沉重的情感中呈現出思鄉之情。導致詩人複雜和沉重的情感產生的原因,有著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其中內部因素是所有思鄉詩中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中華文化中的安土重遷意識、儒家思想中的家庭倫常情況和濃厚的血緣關係。外部因素由詩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詩歌作品中會有單個外部因素,也會有多個外部因素共同存在,大致為久居他鄉、遊歷和訪友途中、謀求仕途和被貶謫途中、遭遇戰亂而顛沛流離、長期身處邊塞無法回鄉等。

五十六歲的杜甫在極端困窘下寫出了《登高》: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歌的前兩聯寫眼前所見之景,獵獵急風,峽谷猿的長嘯,水清沙白的江面上鳥兒的迴旋,蕭蕭而下的無邊木葉,奔流不息的滾滾長江水。這些濃郁的秋日景色,勾起了詩人內心的愁緒,於是後兩聯直接抒發出自己的情感,由異鄉漂泊寫到年老多病殘生,潦倒不堪。

結合詩句和詩人的境遇,可以看出詩人有著複雜而沉重的心靈史:幾十年來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在仕途失意中長期獨自漂泊異鄉,然而理想還沒有實現,就已經年老多病,窮困潦倒。詩人由漂泊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悽慘的身世遭遇,潦倒的現狀,孤寂、惆悵和哀傷之情在登高中一湧而出。

報國情懷常常被詩人寫在思鄉詩中,杜甫的《登高》表達出了報國無門的愁緒,還有他在《春望》中也寫出了思念親人,心繫國家的情懷,如詩中的“烽火兩三月,家書抵萬金”。白居易在《陰雨》中也寫出了報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陰雨》和《登高》一樣,都是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是在貶官後的一次升遷途中,看到眼前山嵐間濃重的霧靄和遼闊的江山,感覺到灘頭江水鋪面而來的秋意,以及山谷中溼潤的氣候。

詩人複雜而沉重的心靈史由望向帝京之時體現了出來:雖是一次升遷,但是卻還是在偏僻遙遠的小地方,自己思念起家鄉,在陰雨天氣中多了些惆悵,想起陶淵明置無絃琴的故事,內心又多了些對於寂寞的不甘而又無可奈何的哀傷,還是希望能夠回到帝京報效朝廷。

思鄉詩中的另一重要題材是作戰關將士的書寫。比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秋一程》等。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范仲淹寫出了邊塞中“衡陽雁去無留意”的荒涼,“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悲涼,“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蕭殺戰地情景。在如此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中防守危城,詩人的心靈史表現出:“濁酒一杯家萬里”的思鄉,“將軍白髮征夫淚”的壯志難酬,同時流露出對國家的憂患意識。納蘭性德在出關途中,想起“山一程,水一程”的漂泊異鄉,只為了慷慨報國之志,然而日復一日的行軍趕路,深夜燈火通明無法進入夢鄉,只是因為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在複雜而沉重的情感中呈現出的“思鄉”詩,還有柳宗元所寫的,“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表現出詩人被貶謫的憤慨不平和思鄉之情;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這是柳宗元在《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中所寫出的對被貶謫的憤慨不平和思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這是李益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中寫出的徵人濃烈的思鄉之情。在古詩中,還有很多詩歌寫出了圍繞“思鄉”所引發的複雜而沉重的心靈史,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歐陽修的《踏莎行》,李清照《聲聲慢》等。

二、現代詩中的“回鄉”,引發了怎樣的心靈史?

有“思鄉”,便有“回鄉”,現代詩歌作品中的“回鄉”同樣引發了豐富的心靈史。詩人有著回鄉的堅定和急切,表達著內心對故鄉的歡喜和熱愛。這些詩歌大多通過回憶鄉土記憶、聯想故鄉景象、從途中所見之景引發思索、書寫家鄉的現狀等表現出了屬於每個詩人的獨特的心靈史。

本段選取國內詩人昌耀的《在山谷:鄉途》和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小駐》,來談一談這些書寫“回鄉”的現代詩,都引發了怎樣的心靈史?

1.昌耀《在山谷:鄉途》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昌耀(1936年-2000年)是中國新詩史上的一座高峰,1954年開始發表詩作,1958年被劃為右派,後顛沛流離於青海墾區,1979年平反。《在山谷:鄉途》是詩人從青海回鄉途中,因所見之景引發的一場心靈思索。

在山谷,傾聽薄暮如縷的

細語。激動得戰慄了。為著

這柔情,因之風裡雨裡

有寧可老死於鄉途的

黃牛。

感覺到天野之極,輝煌的屏幕

遊牧民的半輪純金之弓弩快將燃沒,

而我如醉的腿腳也愈來愈沉重了:

走向山谷深處——松林間

似有簌簌羽翼剪越溪流境空,

追逐而過:是一群正在夢中飛行的

孩子?……

.

前方灶頭

有我的黃銅茶飲

詩人可以仔細地在山谷,傾聽薄暮如縷的“細語”(通感手法),認真觀察回鄉途中的自然風物,這大概是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青海墾區生活,在苦難中磨練出的沉靜與細緻,因此也才會被這“細語”引發出戰慄的激動。詩人說自己是一頭在寧可在風裡雨里老死於鄉途的“黃牛”,他為了這份不同於曾經的自然的柔情“細語”,也要回到家鄉。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眼前除了山谷的“細語”,還有廣闊的天空,輝煌的落日霞光,這落日像遊牧民手中的半輪純金的弓弩,逐漸下落(“快燃沒了”)。詩人如醉的腿腳也隨著落日的下落愈來愈沉重,“如醉”體現了回鄉路途的遙遠和奔波,也體現了被自然之景迷醉。

詩人曾經的磨難和內心的沉重,被堅定回鄉的意志、山谷的“細語”和落日的餘暉舒解了。於是才會把松林間簌簌下落的松針和羽翼剪越而過的景象,想象成一群在夢中追逐飛行的孩童。

最後一節寫到“前方灶頭,有我的黃銅茶飲”,詩人從眼前的想象到了前方的故鄉,那灶頭的“黃銅茶飲”(黃銅難以鏽蝕,且散發亮光,代表了詩人內心的鄉土),更加堅定了他繼續踏上回鄉的路途。

此時,喜悅和迷醉替代了之前的勞累,因之自然美景和堅定的信念,苦難的,沉重的心靈得到了洗滌,煥發了新的光彩,這是一次回鄉途中的心靈舒解史。

2.弗羅斯特《雪夜林邊小駐》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弗羅斯特(1874-1963),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與現代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雪夜林邊小駐》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我想我認識樹林的主人

他家住在林邊的農村;

他不會看見我暫停此地,

欣賞他披上雪裝的樹林。

.

我的小馬準抱著個疑團,

幹嘛停在這兒,不見人煙,

在一年中最黑的晚上,

停在樹林和冰湖之間。

.

它搖了搖頸上的鈴鐸,

想問問主人有沒有弄錯。

除此之外唯一的聲音,

是風飄絨雪輕輕拂過。

.

樹林美麗幽暗而深邃。

但是我有諾言尚未實現,

需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詩人認為自己可能認識這片白雪皚皚的森林的主人,然而自己在這裡停留,他是不會發現的。此刻詩人與喧囂的外界隔離,投身於觀賞自然美景之中。

麼自己會停留在此處?詩人將小馬人格化,問出了這個問題。因為雪景森林是美麗的,也是寧靜的,除了小馬搖動鈴鐺和雪花飄拂的聲音再也沒有其他聲音。同時“在一年中最黑的夜晚”強調出了詩人對雪夜森林的熱愛,是現實讓自己疲乏不堪,只有寧靜美麗的自然才能舒解內心的愁緒。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樹林美麗幽暗而深邃”,這吸引了詩人停留下來,但是想到現實,自己還有責任和家庭承諾沒有實現,於是需要繼續趕路,走完之後才能安心入眠。

這首詩詩句幹練簡潔,通俗易懂。通篇沒有明確寫家鄉,但是在結尾寫自己未完成的諾言時,表達出了責任和家庭承諾,堅定了自己繼續踏上行程,以回到家鄉,完成自己的諾言,因此是一篇意境深遠的“回鄉”之作。

詩人的心靈史在詩歌中表現出純粹而厚重:純粹是沉迷於寧靜致遠的雪夜森林中,喜愛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厚重是由熱愛大自然的寧靜,襯托出對喧囂的社會的疲乏,但是自己必須得離開這裡,繼續奔赴行程,去實現自己的責任和家庭承諾。

三、與如此豐富的鄉土詩產生共鳴後,又會在自己身上引發怎樣的心靈史呢?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親人的懷抱,無微不至的愛,擁有山川樹木溪流、鳥雀魚蟲的美麗山村。也有著嬉皮笑鬧後,在某塊岩石上磕碰出的疤痕。還有很多個日夜補作業時的微光,最愛捕捉的螢火蟲,幕布一樣的星月,親手栽種的梅樹……這是一時半會說不完的記憶,這是滿滿的溫暖和歡樂,這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

小時候待在山村裡,嚮往外面的世界。學著課本上的思鄉詩,只會死記硬背,根本無法深刻與之共鳴。考上大學後,第一次離開狹小的村落,離開落後的縣城,來到一線城市,充滿了好奇和欣喜。後來也去很多地方,從上學到工作,經歷了很多事情。才慢慢意識到少年時期很想離開的鄉土和親人,對我是那麼重要。

隨著離家越久,經歷和思想的豐富,我才真正讀懂鄉土詩,與之產生共鳴,對鄉土的思念,對回鄉的欣喜,無不交織在我離家又歸家的往復中。

在電腦前工作的時候,抬頭望著窗戶上方的圓月,會思念起家鄉的親人,正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所說,希望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能一起看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

與母親通電話的時候,會想到“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小時候母親會為我縫製衣服、鞋墊,雖然長大後所有的行裝都是買來的,但是母親電話那頭的叮囑,不正是偉大的母愛嗎?她擔心著我是否吃飽穿暖,是否平安幸福。以前總會煩的嘮叨,是如今聽來是永遠不夠的溫柔細語。

從古詩中的“思鄉”和現代詩的“回鄉”中,尋找自己的鄉土心靈史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家裡的草窩”,在繁華的都市中,有幸福有快樂,但是也有著生活和工作的疲累、磨難,在外的時候總想回到那方魂牽夢繞的土地。

然而踏上回家的動車,自己除了抑制不住的欣喜之外,還有著莫名的忐忑。就像弗羅斯特說“我有諾言尚未實現”,這諾言在我身上是責任,是曾經要闖出一番天地的豪言壯志,這是父母對我寄予的厚望。其實我知道,我的平安幸福,是他們最在意的,但是沒有成功之前總會有一些忐忑。畢竟,榮歸故里,是一件自己渴望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經歷下,對於鄉土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浩瀚的古代詩和豐富的現代詩中,總會在某一時刻與某一首鄉土詩產生共鳴。與此同時,也會像詩人一樣,有著屬於自己的心靈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