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的恐懼

【家國天下·群體】

1 今天的恐懼

傷害是當今恐懼的一個重要來源。傷害會對大腦和心理產生影響,即便日後生活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也很難改變已經形成的思維模式和應激反應。《都挺好》中,明玉從小就被二哥明成欺負。長大後二哥又一次在車庫裡把她打得滿身是血。即便彼時明玉已經有了金錢和地位,可依然會躺在病床上連做噩夢。後來明成為從小到大的欺負向她道歉,雖然明玉開始原諒他,但還是在明成伸手拉自己的時候下意識地抽回了手。傷害不只發生於當時,還會在很長時間內把人囚禁在“被欺辱”的陰影與恐懼中。科技的發展與聯繫的加強讓傷害變得更加普遍:偷窺狂利用電子技術監聽監視,保姆趁著青年人不在家毆打老人和孩子,網課直播沒幾天就有騙子想出了騙錢的新方法……這樣的事情單是聽說就令人感到不安,更不要說遇上之後帶來的心理陰影了。

此外,高速的發展令大事小事都有可能變得危險。首先,科技的發展為生活帶來很多新問題,比如PM2.5等大氣汙染,工業汙水的排放對水資源的影響,廢棄的塑料製品給土壤帶來的破壞。其次,掌握的知識越多,就會越多接觸到令自己不安的事情。一方面,習得的知識衝擊了我們固有的生活習慣。比如,人們以前喜歡曬太陽,後來知道了,曬太陽過多容易導致皮膚癌。另一方面,我們掌握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外面是未知的世界。知道的越多,圓的周長就越大,便會置身於更多的不確定中。而不確定性是恐懼的重要來源。最後,快速的發展意味著快速的淘汰。以前在工廠裡有一份工作可以幹一輩子,甚至退休後子女可以接任這份職業。可現在,一場金融危機,幾個智能產品的推出,公司的臨時整改,都會讓人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

今非昔比的恐懼

2 當今恐懼的危害

與過去相比,今天的恐懼弱化了道德觀念與責任意識。以前的人害怕的是死亡與做壞事之後的懲罰,比如古人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做了壞事之後害怕“不得善終”。這樣的恐懼會讓人不斷地規範自己的言行,並思考活著的意義與價值。而現在,恐懼的對象成了生活中的事情,這讓人們更多地順應本能,做出趨利避害的自保選擇。比如,面對躺在馬路中間的老人,由於害怕被敲詐,極少有人願意上前攙扶或保護;有打架的事情出現,圍觀的人不會制止,甚至不敢報警。

其次,長期處於焦慮之下,人會感到窒息。為了逃避巨大的壓力,人們會藉助食物、菸酒甚至是性與毒品來求得一絲喘息的機會,這有可能導致上癮。更壞的是,長期的苦悶情緒會催生犯罪行為。2008年,27歲的張瑤獲得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碩士學位,回國後成為了某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的一名員工。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她利用公司漏洞,侵佔了600萬元。這600萬元既沒有變成固定資產,也沒有拿去進行投資,而是全都用在了網購上面:衣服、化妝品、玩偶、鑰匙扣……少則幾元,多則幾百元。張瑤說:“不知從何時起,我養成了一不高興就上網購物的習慣,發展到後來,每天如果不上網買東西,我就渾身難受、坐立不安。買什麼東西不重要,關鍵是購物帶來的快感能暫時壓制住我內心的苦悶情緒。”

最後,當今的恐懼影響了人們的成長與創新。家長和老師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會對其進行過度保護。比如,由於擔心孩子的安全,小學高年級的家長還會親自接送孩子;老師害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不再像以前一樣嚴厲直接地對其進行批評。溫室的養育限制了孩子獨立和冒險精神的發展。而在成年社會,由於害怕失敗與風險,人們不敢進行嘗試和創新,盲目地認為大家都去追求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安全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地進入某些熱門領域,削尖腦袋成為佼佼者,在學業與事業的成功中證明自己。因此,我們有太多各顧各的精英,少了有思想、敢擔當的領導者和開拓者。

今非昔比的恐懼

3 應對恐懼

學會敬畏該敬畏的,擔憂該擔憂的,可以讓人免於恐懼那些不用恐懼的。《獅子王》中,面對著榮耀王國的領土,木法沙告訴辛巴,有一天他會成為新國王。辛巴問木法沙:“所有這一切都會屬於我嗎?”木法沙回答:“這一切不歸誰所有,但是你必須來守護它。”而對於陽光照射不到的大象墓地,木法沙自己不去,也不允許辛巴去。他告訴兒子,國王不能隨心所欲。有些統治者想著佔有和奪去,但是真正的國王考慮的是奉獻。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和父親一樣勇敢,辛巴偷偷進入大象墓地,被鬣狗圍困。救出辛巴後,木法沙告訴他:“我只在必須勇敢的時候勇敢。”同時,他坦誠地表達了自己在救兒子過程中的恐懼:“我害怕失去你。”或許這可以給我們帶來寶貴的啟示:對秩序與榮耀心懷敬畏,遠離黑暗與惡事,知道自己是管理者而非所有者,為了所愛拼盡全力。敬畏幫助我們恭敬而勇敢地活著。

明確自己的身份。今天,人們總是把自己的身份建立在某些人或事情的上面:我是孩子的媽媽,我是某某的愛人,我是公司的領導,我是藝術家……一旦這些人或事出現了變故甚至徹底失去,我們不僅是失望,還會徹底崩潰。信念與價值的崩塌會給人帶來持久的打擊,即便過後找到了下一個目標,也會患得患失,因為我們知道,短暫的存在總有消失的那一天。只有把目光投入到永恆之中,從一個超越人類的視角上看到“人是誰”“我是誰”“我為什麼活著”,才能從長存的意義中獲得對未來的確信。

接納愛,因為在愛裡沒有恐懼。重要的不是尋求別人對“我”的愛,而是讓愛在自己身上發揮作用,去給予和付出。不管是面對困難還是未知,恐懼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內心的孤獨。孤兒心態把人推到一個絕境,在這個絕境中,人獨自被巨大的痛苦和壓力包圍。愛在這個絕境上打通一條隧道,讓人和人可以得到聯結。當你去愛而不是隻盯著自己的患難時,當你願意伸手去和別人聯繫時,你會慢慢發現,自己已經被一張結實的大網包圍。在更大的力量下,危險與挫折就會相對變小。

如果可以不被困其中驚慌失措,恐懼或許沒有那麼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