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公文寫作六大要領之修改要認真

公文草就之後,須一絲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為一遍寫出的稿子往往來不及仔細推敲,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不少問題是在修改中發現和訂正的,不少內容是在修改中充實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時字斟句酌,也畢竟只是一時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進行反覆修改。只有反覆推敲,精雕細刻,才能成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頻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會有一次提高。有人說:“一成文章半成改”,甚至是“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可見修改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種“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誰也動不得”的態度,是極其錯誤的,可以說是狂妄自負、淺薄無知。

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紅樓夢》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列夫•托爾斯泰一部《戰爭與和平》竟然重寫了8 遍!至於白居易作詩後先讀給老嫗(音雨)聽、徵求老太太的意見,歐陽修把稿子掛在牆上邊讀邊改折騰不少日子,人們都耳熟能詳了。我們的古人在語言藝術上非常注重“煉字”,主張“意勝”,要求做到“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過對自己語言的鑄煉。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中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過”字,又換“入”、“滿”等10餘字,最後才選定為“綠”字。一個“綠”字使春風有了顏色。還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一個“鬧”字動感十足,據說也是經過多次改動才定下來的。其實“綠”字也好,“鬧”字也罷,好處就在於準確、鮮明、生動,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幅春的畫卷,動態地刻劃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機,而其它的字就沒有這個效果。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修改的方法技巧;一是著眼全局改文章。一定先要立足全篇,統觀全局,然後才能動手改。改時,要先從大處著手,即先從主題、觀點、思想內容等重大方面考慮;其次,再考慮局部問題;最後,再斟酌語言、技巧等細節問題。二是寫完後要仔細看。撿查語病,改正語言不通、不嚴密諸問題。三是改文章要咬文嚼字。四是反覆琢磨改文章。為了表意準確,認真地揣摩,反覆地觀省。五是擱幾天再修改。即冷卻法。這是人們認識事物、提高寫作水平的規律,同時也有個冷與熱的問題。擱幾天能使作者更能冷靜地認識自己的文章,也就更便於修改它。六是請群眾當先生。聽取別人的意見,請群眾當先生。七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修改要進行材料的核實工作,要深入調查,要有考據的功夫。核對引用得是否準確第二手材料。還要力求核對原書。八是精益求精的負責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