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修《潛川張薛氏家譜》序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之譜系,如水木之本源也。若族無譜牒,宗支絕續難稽,派系親疏難考。在者生居,歿者卒葬,亦渾然莫知焉。若有譜牒,尊長有序,支派分明,轉徙千里,亦能井然分明也。聚族而處,按牒以觀,即刻明如指掌也。自古至今,凡有志敬宗收族者,無不以修譜為己重任,族之盛事也!

吾遷廬始祖青益公,元末明初人士,元末貢士,明初任宣城縣教諭,因公事至廬,愛廬西山川形勝,後致仕即卜居邑西九里澗。配郭孺人,生三子。長子念祖公。公幼多病,祈薛公神,疾愈遂薛為姓。配宋孺人,生子四:正剛、正雄、正安、正繩。次子應祖公,配陳孺人,生子二:正紀、正綸。自始祖遷廬,廣置田產,即以公名編入戶籍,廬四冬一里廠糧皆公催完,名為裡戶。三子光祖公,復遷宣城,配郭孺人,後世譜系無載。

為上昭祖宗之庇佑,下啟後嗣之蕃昌也!吾族人曾五修家譜,然五修譜至今,已七十餘年。五修譜期間建造的張氏祠堂,位於鋪崗張家墩,毀於文革期間,舊址亦被他戶佔用。六修宗譜,重建祠堂,乃吾族當前之大事也!

今恰逢,政清民定,社會祥和,國運昌隆,吾族修譜建祠迎來絕好機遇!

吾族賢達,相聚而議:歷年已久,丁口日眾,城鄉散居,各得其勞,難以聯絡,聞問不通。未曾入譜,雖分屬兄弟,相見不識;同道而行,不知尊長。若不續譜,子復生子,孫復生孫,愈繁愈渙。愈難尊祖收宗,承先啟後,使渙者聚,疏者親也。後代子孫欲謀續譜,更難上難也。故而議決:自吾輩做起,擔此大任,吾輩不修,將上愧祖宗,下愧子孫也!

六修張薛氏宗譜、建祠大業,得益於張立權、張玉才、張瑤才等族人率先倡議,後來者踴躍參與。隨即成立續譜建祠理事會,主持開展續譜、建祠各項工作。在張瑤進、薛瑤友、張林森、薛林華、張濤、張宇、薛瑤法等理事會的領導下,張光琪、張光年、張林琢、薛林珠、薛平、張林元、張林俊、張玉陽、張玉明等諸多執事人員的同共努力下,各位宗親不顧年邁體弱、不畏嚴寒酷暑, 冒雨雪,披星露,僕僕道途,力摧揖資,確查丁口,詳記宗支。積極聯繫蕪湖、江西、宣城、六安、馬鞍山諸地宗親,為敬祖聯宗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故譜未及三載,而工已告竣。

今將重修之原委簡述之,希望後來者,踴躍於斯,勿忘先祖,勿誤裔孫!

承蒙理事會囑吾,為六修作序,囿於學淺才疏,言未盡妥,謹述斯言,載之譜牒,是為序。

農曆:

時任:

二十一世裔孫張林俊謹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