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修《潜川张薛氏家谱》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之谱系,如水木之本源也。若族无谱牒,宗支绝续难稽,派系亲疏难考。在者生居,殁者卒葬,亦浑然莫知焉。若有谱牒,尊长有序,支派分明,转徙千里,亦能井然分明也。聚族而处,按牒以观,即刻明如指掌也。自古至今,凡有志敬宗收族者,无不以修谱为己重任,族之盛事也!

吾迁庐始祖青益公,元末明初人士,元末贡士,明初任宣城县教谕,因公事至庐,爱庐西山川形胜,后致仕即卜居邑西九里涧。配郭孺人,生三子。长子念祖公。公幼多病,祈薛公神,疾愈遂薛为姓。配宋孺人,生子四:正刚、正雄、正安、正绳。次子应祖公,配陈孺人,生子二:正纪、正纶。自始祖迁庐,广置田产,即以公名编入户籍,庐四冬一里厂粮皆公催完,名为里户。三子光祖公,复迁宣城,配郭孺人,后世谱系无载。

为上昭祖宗之庇佑,下启后嗣之蕃昌也!吾族人曾五修家谱,然五修谱至今,已七十余年。五修谱期间建造的张氏祠堂,位于铺岗张家墩,毁于文革期间,旧址亦被他户占用。六修宗谱,重建祠堂,乃吾族当前之大事也!

今恰逢,政清民定,社会祥和,国运昌隆,吾族修谱建祠迎来绝好机遇!

吾族贤达,相聚而议:历年已久,丁口日众,城乡散居,各得其劳,难以联络,闻问不通。未曾入谱,虽分属兄弟,相见不识;同道而行,不知尊长。若不续谱,子复生子,孙复生孙,愈繁愈涣。愈难尊祖收宗,承先启后,使涣者聚,疏者亲也。后代子孙欲谋续谱,更难上难也。故而议决:自吾辈做起,担此大任,吾辈不修,将上愧祖宗,下愧子孙也!

六修张薛氏宗谱、建祠大业,得益于张立权、张玉才、张瑶才等族人率先倡议,后来者踊跃参与。随即成立续谱建祠理事会,主持开展续谱、建祠各项工作。在张瑶进、薛瑶友、张林森、薛林华、张涛、张宇、薛瑶法等理事会的领导下,张光琪、张光年、张林琢、薛林珠、薛平、张林元、张林俊、张玉阳、张玉明等诸多执事人员的同共努力下,各位宗亲不顾年迈体弱、不畏严寒酷暑, 冒雨雪,披星露,仆仆道途,力摧揖资,确查丁口,详记宗支。积极联系芜湖、江西、宣城、六安、马鞍山诸地宗亲,为敬祖联宗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故谱未及三载,而工已告竣。

今将重修之原委简述之,希望后来者,踊跃于斯,勿忘先祖,勿误裔孙!

承蒙理事会嘱吾,为六修作序,囿于学浅才疏,言未尽妥,谨述斯言,载之谱牒,是为序。

农历:

时任:

二十一世裔孙张林俊谨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