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府志中記載的山(完整版)


貴池縣

碧山。在貴池縣東十里,瀕湖,蒼崖翠巘,倒影沈碧,又東五里曰江通山,相傳有泉與江通,故名。

鐵券山。在貴池縣東六十里,相傳黃巢就降,受券於此。(按唐書巢曾詩天平軍乞降,無於此受券事,俗傳妄也)

黃老山。在貴池縣東南二十五里,唐時康軿隱居於此。

渚湖山。在貴池縣東南四十里,絕頂有田,淵泉旁出,澄浤(泓)如練,蒹葭魚鷺,如渚湖然,其田歲不憂旱。

五山。在貴池縣東南六十里,孤峰獨出,其下散為五支,聯絡相屬,巍然為群峰長。

齊山。在貴池縣南三里。唐杜牧有九日齊山登高詩,寰宇記。山在縣東南六里,有齊山祠,上有九頂山洞,有十餘峰,其高齊等,故名。週二十里,泉大小九十一,亭臺二十餘,其西有湖曰齊山湖,中有小山曰珠兒山,一名石洲。按方輿勝覽謂山因唐刺史齊映得名。本於吳中復詩。周必大記,考映傳未嘗刺池州,世系表有齊照為池州,蓋因之而訛也。

太樸山。在貴池縣南二十里,盤亙三十里許,山腰深邃,其半有西峰禪堂,下有龍池。

萬羅山。在貴池縣南二十里。以圓峰孤突,群山羅列而名,上有邏人石。李白詩,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即此。相近曰六峰山。

池州府志中記載的山(完整版)

萬羅山

大樓山。在貴池縣南四十里,孤撐碧落,若空中樓閣然,又東數里曰古仙山,有古仙洞。

七井山。在貴池縣南八十里,石埭縣西七十里,延袤數十里,上列七峰,湧泉七穴,四時多寒。

小黃山。在貴池縣南九十里。高一百餘丈,唐李白有贈黃山胡公詩,按舊志,貴池有兩黃山,考吳非九華髮源黃山辯日,九華西南支出為小黃山,九十里至郡城,則小黃山與黃山實為兩山,今據補入。

石門山。在貴池縣南九十里,上有青尖,唐高霽隱居之地,有春臺巖、桃花塢,李白與霽同遊處。

盧子庫山。在貴池縣南九十里,上有伏龍巖,相近有魁山。

江祖山。在貴池縣西南二十五里,有一石突然出水際,其高數丈,上有仙人跡,名曰江祖石,其下有江祖潭。

大雄山在貴池縣西南三十里,一名感鐘山,群峰排列,雄峙一隅。

白麵山。在貴池縣西南六十里,雪崖拱北,如附粉然。

烏石山。在貴池縣西南七十里。元和志,烏石山,在秋浦縣西百四十里,廣德初為賊陳莊、方清所據。

郎山。在貴池縣西南七十里,下有玉鏡潭,[水經注]貴長池水出縣南郎山,又相近有姥山,一曰母山,有宋陶亮寨址。

秀山。在貴池縣西南八十里,[寰宇記]貴池水源出秀山,[府志]重嶂如屏,煙蘿延蔓,石埭縣櫟山水經此,匯為蒼隼潭。

穿山。在貴池縣西南九十里,有穿山洞,相近曰雙溪山。

城山。有二,一在貴池縣西南一百里,明初羅友賢寨址在焉,一在銅陵縣東四十里,四圍石壁峭立,西南僅通一徑,宛如城門,其上平坦,約數十畝,又有井,雖旱不竭,遇陰晦則雲氣湧出,昔人峙以避寇,謂之寨城。

魚載山。在貴池縣西南一百里,石壁斷崖三級,每級寒潭淵澈,湧泉飛瀑,中有石如魚,一名鯉魚山,相近者曰西巖山,週數十里。

黃山。在貴池縣西南,接徽州府祁門縣界,有三十里峰,其最高者曰古牛崗,縣境諸山無高於此,有水曰大剡溪,亦曰大演,直下高田至香口,相近曰靈山,黃山之支也,上有四百畝,水泉四時不竭。

古源山。在貴池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源頭山,有恭川水出此。

專景山。在貴池縣西二十五里,俗名磚井山。

圭峰山。

在貴池縣西二十五里,瀕後湖。

城子山。[寰宇記]城山在貴池縣西七十五里,其山週迴如城,[府志]城子山,在府西七十里,即古石城縣治。一在青陽縣南五里,與舊臨城相對,故名。一在石埭縣西九十里,環繞如城,前有紫潭。

石橋山。在貴池縣西九十里,西峰山之東,兩峰對峙,一石橫其上,廣數丈。表十丈,天然成橋,橋下有泉水奔流,入穿山洞而出。

百牙山。在貴池縣北半里許,府治主山也,東麓旋繞曲水,曰落蓬灣,相傳貨船湊集,牙行百輩,登隴平直,故名。

黃龍山。在貴池縣北五里,瀕大江,有望江亭,相近有鎮山。


青陽縣

靈巖山。在青陽縣東七里,又名妙峰[名勝志]九華深處有靈巖山,廣邃如堂,可容數百人,怪石羅列,成仙佛之像,鍾乳懸空,若幢蓋。

牛心山。在青陽縣東七里,宋齊邱墓在焉。

木瓜山。在青陽縣東十五里。,木瓜鋪,杜牧求雨處。

讀山。在青陽縣東二十里,相傳宋范仲淹讀書於此,上有讀山、秀巖二洞,其北為長山。

龍池山。在青陽縣東南七里,上有石池,相傳有龍居之,下巖有二竇,泉自中出。日凡三度,名曰潮泉,溉數村田,宋令曹機築亭於上。

楊嶺山。在青陽縣東南三十里。山甚險阻,凡十有八灣。

黃櫱山。在青陽縣東南五十里,山高河深,路瞰懸崖,接涇縣界。

仙隱山。在青陽縣南二十里,山西有隱公崖、仙隱洞、仙婆井,即今何村之源[縣誌]唐永徽間有仙女寓此,故名。

魚龍山。在青陽縣南,接石埭縣界,深谷中有大小魚龍洞,水分七流,互相交貫,中有奇勝。

靈鶴山。在青陽縣西南十里,舊有白鶴真人廟、崇聖寺及逍遙臺。

九華山。在青陽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舊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蓮花削成,改為九華山。今山中有李白書堂,基址存焉。顧野王輿地志雲:上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圍二百里,高一千丈[何鏜名山記]九華中峰者,群峰皆環列,而此獨居中,上梯日月,下瞰雲雨,清泉迸石,碧霧凝空,[新志]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峰之得名者四十有八,巖十四,洞五,嶺十一,泉十七,源二,其餘臺石池澗溪潭之屬以奇勝名者不一,少東有同山,以同於九華,故名。

龜山。在青陽縣西南四十里,山頂有泉曰蜜源,又名曰龜泉。

殷家山。在青陽縣城西隅,縣治之來脈也。

清泉山。在青陽縣西十里,亦曰清泉嶺,下有泉湧出石罅(xia)中,初名鮑泉,宋真德秀過此,為易名清泉,作銘系之。

冠幘山。在青陽縣西十五里[寰宇記],北接九華,層峰如冠幘之狀,因名。[名山志]九華真人峰北,有山髮髻,如巾幘然,昔顧野王望而愛之,因名冠幘峰。

五溪山。在青陽縣西二十里,眾流環繞,與九華對峙,其水會於龍池入江。

曹山。在青陽縣西四十里,上有三角泉。

真武山。在青陽縣西四十里,龜蛇二山在具前。

青山。在青陽縣北五里,縣以此名,逾梅家嶺接貴池界。

峽山。在青陽縣北十里,兩山夾河對峙,縣之水口山也。

石壁山。在青陽縣東北三十里,外削中空,山半有觀音洞,下有泉,時變清濁,可佔晴雨,相近曰寨山,與南陵縣接界,下有黃荊泉。


銅陵縣

石峰山。在銅陵縣東十五里,石障如屏。

銅井山。在銅陵縣東二十里[元和志]銅井山,在南陵縣西南八十五里,出銅。

龍泉山。在銅陵縣東三十里,下有龍池。

杏山。在銅陵縣東三十里,產土朱,世以為丹礦,山麓有花堰泉,相近有石光山。

管山。在銅陵縣東四十里,形類獅象,諺曰:獅白象,為銅保障。有泉自石穴中出,曰沸泉,下通荻港。

葉山。在銅陵縣東五十里,唐真人葉靜修真處,有水出石穴,名靈寶泉,又東為貴山,有獅子、百丈、馬鞍三峰。

鳳凰山。有二,一在銅陵縣東七十里,有泉一泓,相傳鳳凰翔飲於此[新唐書地理志]疑即此。一在石埭縣南,山勢巃嵸(高聳),群巒翼然,居中一峰,近拱縣南,若鳳凰振羽之狀。

金山。在銅陵縣東南二十里,有金牛洞。

天門山。在銅陵縣東南四十里,聳插雲表,天門水出此,相近曰五峰山。

五松山。在銅陵縣南四里[輿地紀勝]山在銅官西南,有松一本五支,黛色參天,李白詩云:我在五松下,我來五松下,置酒窮躋攀。徵古絕遺老,因名五松山。山下有寶雲寺及太白祠堂,今銅陵號曰五松,本此山也。

鐵船山。

在銅陵縣南五里[名勝志]山首尾皆生鐵,其形如船。

銅官山。在銅陵縣南十里,即廢南陵縣之利國山也,[元和志]利國山,在南陵縣西一百一十里,出銅供梅根監[寰宇記]銅官山,在銅陵縣,其山兼出綠??礦,[九域志]銅陵縣有利國山,[縣誌]銅官山昔取銅賦,南唐置利國場,後改為銅官場,宋置利國監,歲久銅乏場廢,山麓有泉曰惠泉,其東為寶山,有滴玉泉。

石耳山。在銅陵縣南二十里,兩峰並聳,雲覆即雨,上有石高丈許,名仙姑臺,亦名真人峰。

長龍山。在銅陵縣南去大通鎮十餘里,週四十里。

馬仁山。有二,一在銅陵縣南七十里,有仙合、韜玉等峰,又有望江石。一在縣東北,接繁昌縣界。

望江山。在銅陵縣北三里,路達荻港,登之可望大江。

鵲頭山。在銅陵縣北十里。左傳昭公五年,楚以諸侯伐吳,吳人敗諸鵲岸,劉宋元嘉末,武陵王駿自尋陽東討元兇劭。軍於鵲頭,梁承聖初,王僧辯討侯景遣侯瑱襲南陵鵲頭戍,克之。唐武德七年,李孝恭討輔公柘,拔其鵲頭鎮[元和志]鵲頭鎮在南陵縣西百十里,即春秋時鵲岸,沿流八十里,有鵲尾洲,吳時屯兵處[通鑑注]鵲頭在銅陵,鵲尾在舒城。鵲尾洲者,江中之洲也。


石埭縣

南安山。在石埭縣南三里,有龍頭泉。

蘆山。在石埭縣南十五里,東連鳳凰山,南接穰嶺深林密,隱者多結廬於此。

蓋山。在石埭縣南三十里[隋志]涇縣有蓋山[元和志]蓋山,在涇縣西南二百八十里,下有舒姑泉[輿地紀勝]屹立河濱,望之如蓋,故名。

鳳城山。

在石埭縣西南二十里,清流繞其左,蓋山障其前,玉幾環其右,中峰挺立,兩阜相翼而下,西南石崖下,有船渡潭,水深莫測。

五溪山。在石埭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五溪,合流而下,土肥美,中多巨木。

金城山。在石埭縣西二里,勢如羅郭,因名。

萬春山。在石埭縣西五里,自九華髮脈,由仰天堂向東南而下,圓墩小埠,累累如走珠,松木蓊翳,花鳥四時。

雨台山。在石埭縣西十五里,仰對黃山,俯臨清溪,有七十二折,奇峰四列,向右蓮花峰,頂平如掌,又名海獅山。

儲山。在石埭縣西四十里,自龍巖過峽,由卸甲嶺而來,巍然高聳,少南曰金竹山。

壩山。在石埭縣西七十里,[府志]山有龍王洞,亦名太白峰,空洞可容數十人,有石門石峰。

慈雲山。在石埭縣西一百三十里,有慈雲洞,約三四里,漸狹小。

桑塘山。在石埭縣西一百三十里。有泉瀹茗,數日不變,土人訛為雙塘。

櫟山。在石埭縣西一百三十里,周九十里,有龍池,其流甚遠,管溪水出此。

杉山。在石埭縣西,接貴池縣界,有待月、碟灣等峰,其最高者鐘鼓尖,唐李白讀書堂在焉,有洞曰歸雲羅漢,今名蓬萊第一洞,洞口低狹,漸入寬廣,可容數百人,山南有伏龍池。

陵陽山。在石埭縣北五里。廣二十五里,高三百五十丈。三峰卓立,東一峰屬寧國府太平縣,中一峰曰陵峰,有陵巖泉,下有黃鶴池,西峰之西,曰洪子嶺[水經注]旋溪水出陵陽山下,昔縣人陵陽子明釣得白龍處[元和志]陵陽山,在石埭縣北三十里,竇子明於此得仙[寰宇記]在石埭縣北三里[府志]漢陵陽縣,以山名。


建德縣

雞鳴山。在建德縣東二里,其東有朝霞洞,又東五里有迎春洞,高深如屋。

博陽山。在建德縣東十五里,宋嘉定中,知縣事黃炳,祈雨有應,更名廣陽山。

橫山。在建德縣東三十里,方正如屏,山豐有泉,又有槐花洞,廣可數步,相近者為留山、

華蓋山。

五龍山。在建德縣東三十里,五峰森立,山豐有石井,曰化龍池。

大羅山。在建德縣東四十里,最險峻,東南有小羅山。

鳴山。在建德縣東五十里,有泉從石間暗度,唯聞鐘塔聲,故名。

永豐山。在建德縣東南四十里,上有平地五丈許,大雪不積,相近有石乳山,泉出石頂,可資灌溉。[寰宇記]又有石門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雙峰聳峙,望之如門。

玉峰山。在建德縣南半里,絕頂奇石,光瑩如玉,山豐有壽字崖。

南豐山。在建德縣南三十里,三峰並峙,有兩泉合流,曰南豐港。

藕山。在建德縣南三十五里,泉壑幽異。

三面山。在建德縣南四十里,石筍高峙,白如面者凡三,相近為九鳳山。

梅山。在建德縣西南十里,宋時僧志南居之,朱子訪至山中,與之倡和,為書普門二字刻於

石壁。

龍潭山。在建德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龍潭。

石印山。在建德縣西北八里,有石印嶺,嶺下有洞,壁有印文,又下有石印池[寰宇記]印石在縣西北五里歷水岸,石壁峭拔,舊傳許旌陽逐蛟於此,岸塌,其塌處屹然成壁,印石而去。

白象山。在建德縣治北,以形似名,縣之主山也,旁有蛻龍洞,深廣各數丈。

北台山。在建德縣北二里,平原突起,為縣水口。

青山。在建德縣北八里,與石印並峙,為縣治捍門。

花山。在建德縣北二十里,一峰插天,可望大江。

和山。在建德縣北三十里,下有洞,洞中有泉。


東流縣

歷山。在東流縣東三十里,與石埭建德兩縣接界,南望匡廬,西瞰江渚,上有高峰,形似仙人掌,二池,一久雨不盈,一久旱不涸。[寰宇記]歷山,在縣東二十里,西枕歷池,上有堯舜二廟[九域志]東流縣有歷山[路史]歷山,高八十丈[吳志]周魴誘曹休從皖道進江上,已從南岸相對歷口為應,歷口,歷山之口也。

舜山。在東流縣東三十里,與歷山相近。

龍山。在東流縣東四十里,山岡起伏,蜿蜒如龍,通溝泉出此。

葛仙山。在東流縣東五十里,相傳為葛洪煉丹於此,有香爐峰極勝。

延壽山。在東流縣東六十里,懸崖壁立,有泉噴流,又東十里為列疊山,南接建德縣之華蓋山。

隱山。在東流縣南四十里[輿地紀勝]隱山有寺,寺額乃昭明太子書。

香山。在東流縣南四十里香口鎮,縣之主山,上有石洞。

神山。在東流縣西南毅裡,瀕湖,高僅百丈,曠遠無際,今名拱北山。

馬當山。在東流縣西南七十里,橫枕大江,為至險要區安慶之宿松、彭蠡之九江皆以此為界,詳見江西彭澤縣。

密峰山。在東流縣北二十里,嶺有五峰。

白雲山。在東流縣東北七十里,接貴池縣界,有洞可容數百人,洞中有泉不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