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前,除餐飲業、建築業以外,長春企業全部復工

月底前,除餐飲業、建築業以外,長春企業全部復工

19日,記者從長春市人社局獲悉,目前,全市復工復產重點企業共1131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復工671戶,復工率71.4%;規上服務企業復工124戶,復工率44.1%;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復工336戶,復工率28.1%,一汽、中車、皓月等支柱企業已全面復工。

計劃月底前,除餐飲服務業、建築業以外企業全部復工。

聚焦援企穩崗 確保困難企業渡過難關

為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我市全面創新服務就業方式,加大援企穩崗力度,防止大規模裁員,保障重點就業群體就業,助力企業復工達產,確保全市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關注一:加快返還資金髮放

疫情期間,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加快穩崗返還資金審核力度,為122戶符合條件的單位,發放返還資金6.2億元,惠及職工6.8萬人,減輕了困難企業運行壓力,為全市就業局勢穩定,確保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起到“穩定器”作用。

關注二:大幅降低返還門檻

為切實減輕疫情對中小企業就業崗位和生產、經營的影響,將中小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裁員率標準由不高於上年度統籌地區城鎮登記失業率2.51%,放寬到不高於上年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目標5.5%,對參保職工30人 (含 )以下的企業,裁員率放寬至不超過企業職工總數20%。

關注三:進一步擴大援助範圍

對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標準按6個月的當地月人均失業保險金和參保職工人數確定,使更多企業享受政策。與此同時,向重點企業傾斜,將因受疫情及延遲復工影響損失較大和積極復工生產的參保企業納入重點支持範圍,減輕企業損失,支持企業吸納和穩定就業。

關注四:深入優化便企服務

牽頭協調市社保、財政、發改、國資委、工信、環保等六部門,研究制定《長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做好失業保險有關工作的實施方案》,簡化經辦環節、優化審批流程,縮短辦理時間,讓企業儘早享受到國家、省、市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聚焦加速實現復工達產 強化服務重點企業

我市全面摸排企業用工情況,建立重點企業清單,認真分析疫情造成企業用工難的原因,研究落實企業吸納就業補貼等政策,促進企業恢復生產、穩定崗位。

關注一:全面建立穩就業工作機制

長春市人社局成立了4個就業工作專班,制定下發《長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的工作方案》,組建3個工作組,持續做好疫情防控期間企業用工和市場供求監測工作。

關注二:加強重點企業用工保障

按照“輕重緩急、分類保障”的原則,動態掌握關係國計民生的已開工企業,建立了重點企業需求臺賬,通過建立“人社服務專員”制度、設立重點企業招聘用工專區、提供開復工信息通報、勞動者和企業集中返崗求助受理、優先發布用工信息等措施,支持企業開足馬力、擴大生產,對農副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特別是飼料、屠宰等畜牧類企業,積極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儘快復工復產。目前,全市復工復產重點企業共1131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復工671戶,復工率71.4%;規上服務企業復工124戶,復工率44.1%;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復工336戶,復工率28.1%,一汽、中車、皓月等支柱企業已全面復工。

關注三:強化用工對接指導

根據企業差異和特殊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了“重點保障、穩步復工、控制復工”保障清單,通過本地挖潛、跨區招聘等措施,大力儲備勞動力,分層分類滿足企業用工需要。加強輸入地與輸出的有效對接,指導企業將開復工信息向疫情較輕地區員工推送,積極協助辦理返崗務工手續,引導員工平安返崗。計劃月底前,除餐飲服務業、建築業以外企業全部復工。

聚焦重點群體就業 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關注一:做好農民工就近就地返崗服務

長春市人社局協調市衛委、交通局等部門,做好農民工就近就地返崗。為返崗農民工提供免費體檢服務,協調車輛、出行線路等準備工作,確保農民工安全返崗。截至目前,全市農民工春節前返鄉迴流30766 人,已有153人有序搭乘“春風行動”返崗專車,回長春市內返崗就業,二月底準備就業輸出農民工21429人,其中省外3202人,省內18217人,境外10人。

關注二:有序組織農民工跨省務工

建立對接幫扶工作機制,我市與浙江景寧娃哈哈飲料公司、潤強醫療器械公司、杭州綠城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了溝通,收集用工崗位信息1000餘個目前,意向跨省就業人數9707人,其中,赴環渤海地區2240人、長三角地區966人、珠三角地區968人、其他省份5362人。

關注三:促進就業困難和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針對各縣(市)區、開發區因疫情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群體等,開發一定數量的公益特崗,給予3至6個月的臨時性兜底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創建“就業扶貧星火站”,採取“以工代賑”形式,以分散在貧困人口及住地附近的家庭作坊、合作社、電商等散在村屯的生產、經營實體為載體,隨時吸納附近的貧困勞動力就業。投入735萬元資金,開發扶貧專崗200個,公益特崗800個,創建“就業扶貧星火站”100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和貧困勞動力110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