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道教直接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範,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一、老 子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老子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道德經》以其高度凝鍊的語句和深邃的思想性,給後世帶來了深刻影響。我們所熟知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玄之又玄等數百條成語都出自《道德經》。老子的本體論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一元本體論哲學的理論基礎。在老子之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在論及世界本原時,包括“八卦”說、“五行”說、“陰陽”說等,尚處於多元本體論階段。其中,而老子創造出以“道”為萬物本原的本體論哲學體系。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學說,對中國和世界建立辯證思維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以“知常”為標誌的認知理論,對後世確立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影響至深。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對完善傳統治道觀貢獻巨大。

二、莊 子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三、鬼谷子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鬼谷子名王詡、王禪,道號玄微子,尊號“玄微真人”。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他智慧卓絕,人不能及。道教認為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鬼谷子學問淵博,精通數家之學說,如神學、遊學、兵學、出世學等,幾乎無所不包,為當時人所不及。鬼谷子博聞強記、出口成章,又精通天演之術、預言之理,故而被譽為“千古奇人”。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捭闔策》、《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天髓靈文》等。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於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民間亦有傳說鬼谷子是命理師的祖師爺。《捭闔策》又名《鬼谷子》,相傳是戰國時代鬼谷子所著,最早見於明朝嘉靖乙已鈔本,內容主要論述外交遊說的技巧。“鬼谷子”是縱橫家的代表作之一,為後世瞭解縱橫家的文化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總結了智謀權術的各類表達方式,被廣泛運用於政治,商業,公關等各大領域,其思想深受當代人尊敬。

四、東方朔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東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 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 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藥學。人稱“仙人”。

五、陳 摶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陳摶(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巖。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遊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並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臺觀。常遊歷於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號“白雲先生”。

六、葛 洪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葛洪(公元284-364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他將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統化、理論化、並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結合起來,宣揚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習,也不能成仙,對道教的理論有一定發展。

七、張道陵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創始人,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因此張姓即被稱為“張天師”。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八、王重陽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王重陽(1112-1170年),全真道開創者,咸陽(今陝西咸陽)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以“害風”為自稱。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九、張三丰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張三丰(1247年—?),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張三丰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十、丘處機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裡)。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以及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人物,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邱處機祖師道、儒、釋三教平等。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銵溪集》《玄風慶會錄》《鳴道集》等。

十一、王常月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王常月(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屬全真龍門派,為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他最大的貢獻,在於讓本已衰落的道教復興,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道教離現今時代最近一次的復興。使道風大振,後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康熙十九年,他傳衣缽於弟子譚守成而後飛昇。後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號"抱一高士"。閔一得在《金蓋心燈》中稱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十二、陳攖寧

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陳攖寧,仙學創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後改名攖寧,字子修,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道號"攖寧子"。原籍安徽懷寧,世居安慶蘇家巷。幼承家學,熟讀儒典、精通諸子百家、學貫三教。十歲讀《神仙傳》,即萌生學仙之念。稍長,考中秀才。因患癆疾,從叔祖學醫,同時試做仙道工夫,逐漸恢復健康。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仙學創始人。有"仙學鉅子"之譽,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