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林:老家的水井

老家的水井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农民还不富裕,农村水井还不普遍。那时联产承包改革在正如火如荼进行,父亲瞅准饲养生猪和母猪产崽的巨大经济效益,毅然发展起家庭养殖业,因用水量大,河水不干净,且担水不方便,父亲计划自己动手开挖水井。

父亲心灵手巧,小到农具制作,自行车、收音机等家电修理,大到厨房、鸡鸭鹅猪羊圈的设计和建造都能亲力亲为,因此开挖水井也就自然摆到了父亲的议事日程上。

老家隶属于东台堤东地区,是若干年前范仲淹笔下的一片汪洋大海,是由细沙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带,属沙性土壤,土质松软,渗水性好。根据地理环境和土质结构特征,父亲从井筒的设计制作、水井的选址,开挖的深度,可能遇见的情况,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精密计算。

父亲很严谨,在箍井筒时,选用透水性能好、质地坚硬的长23cm、宽12cm、厚6cm的大青砖为材料,用水泥砂浆将11块青砖立起来箍成直径为43cm的圆筒,然后叠加六层至1.6米的高度。

父亲虽然是爷们,但做事却很细致,一边用自制的量器来确保井筒的圆度,一边用垂线来矫正井筒的垂直度。那时我正好小学六年级,刚接触圆周和体积等概念,对于我的好奇,父亲也是不厌其烦的解答,加深了我对圆周率、土方计算的领悟理解和实际运用。

父亲很能吃苦耐劳。挖井时,他是“校长兼校工”,既是井筒的设计员,也是制作工;既是大“师傅”,也是杂工。从材料的筹备,运输,砂浆的搅拌,到箍井筒,不慌不忙,每个环节都有条有理,每道工序都有板有眼,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规格和尺寸大小一致的四节井筒两天时间就箍好了。

在秋收和秋播结束的农闲时节里,父亲翻看黄历,确定了开挖水井的吉祥日子。开挖前的上一天晚上,父亲把两位堂叔请来,开了一个水井开挖工程家庭会议,母亲负责后勤保障,爷爷负责地面上的调度,他和两位堂叔轮流开挖和土方运送。父亲根据施工环境,确定最上面三米的开挖直径保持在1.5米,因为施工空间大,先用铁锹开挖,考虑到越往下挖的难度越大,开挖的直接越来越小,加上施工空间、渗水、甚至塌方等因素,所以下面三米用制钵器开挖的思路,对挖出来的土方运转路线、遇到渗水、塌方等情况都制定了周密的预案。

第二天早上,在我去上学之前,我家的水井开挖工程正式施工,中午放学回家时,已经挖了四米深,下午我放学到家时还没挖完,最后两米最危险,父亲坚持必须由他挖,用两根绳索系着腰间,以防不测,用制钵器挖一段时间后,就得用吊桶打水,由于下层塌方越塌越大,危险性越来越高,爷爷要求不挖了,就这个深度也够了,但是父亲坚持原定施工计划,说只有挖到六米,才最接近更加丰富的地下水层,出水量才会更高,才能满足周围邻居的日常饮用水。当父亲挖到六米深时,被两位堂叔用绳索从地下吊上来时,身上只穿了一件背心和裤头。初冬的季节里,父亲浑身都是泥水,还冒着热腾腾的水汽,我都分不清那是水还是汗。

安装井筒绝对是个技术活,父亲考虑得很周密,先前自制的吊架和滑轮组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四百斤重的井筒徐徐而下,父亲在每节井筒的上部分用三根木头固定在外壁,起到导轨和固定作用,再用水泥砂浆铺到每节井筒的上沿,不需要人在下面操作,就能确保上面的一节井筒能够垂直稳定、严丝合缝的落在下面一节上,而且方便了泥土的回填。

这口水井与我们和邻居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质清甜,出水量高,不仅提升了饮水质量,也保障了左邻右舍的饮用,冬天洗衣服、洗菜手都感到暖暖的;夏日,井水又特别凉爽,瓜果泡在井水里,吃下去有一股冰镇的感觉。我们还把吃剩的饭菜悬吊在井里冷藏,不会变质。暑假的时候我会打一桶井水,边泡脚降温,边做作业,酷暑难耐的时候,还会用井水浇个从头凉到脚,周身舒适凉爽,真是惬意极了。

六年前老屋翻盖扩建,水井影响到整个翻建设计,母亲反对废弃水井,我也不舍,但更多的是睹物思人,舍不下心里的那份怀念。对如何保留这口水井,我也是苦思冥想,最后降低井口的高度,改变取水方式和路径,在离水井6米的地方用人工压泵取水。因人工压泵使用频率高,磨损严重易坏,而且母亲体力不比从前,我一直计划更换变频自吸泵,继续发挥和提升水井的作用。去年国庆回家,我把老家水井的人工压泵换成了变频自吸泵。

父亲对我的影响一直是潜移默化的,从这口水井的开挖就能窥见一斑,做事情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考虑问题细密严谨。多年后,工作生活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都初心不改,坚毅刚强,从不言弃,而且越挫越勇。

如今,农村早已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母亲还是喜欢用井水,不仅井水四季恒温,让人感到冬暖夏凉,更重要的是水井是父亲人工开挖的。井在,父亲犹在。我每次从宁回家时,不管车身脏不脏,我都用井水把车子洗个遍,我觉得这不是洗车,而是我心灵经历了一次独特的洗礼。虽然老家的水井和父亲一样逐渐远去,但它的恩泽和功德我永远不会忘记。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父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仿佛父亲就在我身旁,用期待的眼神凝视着我,为我校准人生航向,为我加油鼓劲呐喊……

写于清明节籍此怀念父亲

朱松林:老家的水井

朱松林,江苏东台人,毕业于空军第二航空学院(现为空军航空大学)大学本科学历,从军15载,部队期间在全军核心期刊《电子对抗学术》、《空军装备》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转业在地方城建城管系统,是一名地道的文学爱好者。

朱松林:老家的水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