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粵滇扶貧協作助37.22萬建檔貧困人口脫貧

8日 ,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第六場新聞發佈會舉行,雲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及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幹部聯絡組、廣東省扶貧協作工作組、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介紹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雲南省“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相關情況。記者獲悉,2016年以來,上海市和廣東省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133.08億元,實施幫扶項目4127個,幫助雲南37.22萬建檔貧困人口脫貧。

雲南88個貧困縣與東部攜手

雲南省扶貧辦副主任施榆兵介紹,雲南省把滬滇、粵滇扶貧協作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相關州市及縣與上海市15個區和廣東省珠海、中山、東莞3市主動對接,88個貧困縣與東部開展“攜手奔小康”活動。為助推我省全力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2016年以來,上海市和廣東省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133.08億元,實施幫扶項目4127個,幫助37.22萬建檔貧困人口脫貧。此外,上海、廣東各類社會組織和個人踴躍參與扶貧協作,上海社會各界捐贈資金6.1億元,廣東捐贈資金5.68億元。

扶貧必扶智,為加速推進智力幫扶,我省共選派971名幹部赴上海、廣東掛職鍛鍊,選派4326人次的農業、教育、衛生等專業技術人才赴上海和廣東學習交流;上海市援派幹部從首批的15名,增長到第11批的152名;廣東省第三、第五、第六扶貧協作工作組共組織108名掛職幹部進駐怒江、昭通開展為期3年的幫扶工作;兩省市共選派了2448名專業技術人才到我省開展智力幫扶,他們不畏艱難、紮根基層,兢兢業業奉獻,深得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在結對幫扶方面,我省439個鄉(鎮)和上海、廣東277個鎮(街道)結對,710個貧困村與上海、廣東490個村(社區)結對,2500個貧困村與1993家企業結對,205個貧困村與208家社會組織結對,315所貧困縣學校與310所東部學校結對,241家各級衛生醫療機構與東部支援省(市)241家醫院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結對幫扶為雲南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394個扶貧車間助力脫貧攻堅

企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發揮企業集團在社會扶貧中的主力軍作用,是企地協作扶貧的重要創舉。2019年上海引導95家企業到我省貧困地區,實際到位資金10.57億元,帶動貧困群眾3萬人;廣東引導94家企業到昭通、怒江,實際到位資金19.12億元,帶動貧困群眾11.33萬人。滬滇共建產業園區3個,引導11家企業入駐,實際投資4.81億元;粵滇共建產業園區7個,引導16家企業入駐,實際投資1.43億元。此外,滬滇援建341個扶貧車間,吸納就業1.89萬人,其中貧困人口6692人;粵滇援建53個扶貧車間,吸納就業2580人,其中貧困人口1399人。在消費扶貧方面,通過上海西郊國際、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10·17”扶貧日展銷等平臺,僅2019年,上海就採購雲南特色農產品5.48億元,廣東採購雲南特色農產品4.98億元。

“截至目前,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施榆兵介紹,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把“直過民族”聚居區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重點,“一族一策、一族一幫”,高位推動、凝聚合力,持續推動“一個民族聚居區一個行動計劃、一個集團幫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截至目前,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70.7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039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6.69%下降到2.41%,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頗族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

滬滇協作打造特色優勢產業

“‘十三五’期間,上海援助資金的總量已經達到103.38億元。”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辦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駐昆明辦事處主任、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幹部聯絡組組長羅曉平表示,上海和雲南的情誼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在滬滇扶貧協作中,上海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引入一批龍頭企業,進行全產業鏈開發,著力打造特色優勢產業。

同時,通過消費扶貧引入大市場的流量,對接超市賣場、電商平臺、批發市場、機關食堂等各類渠道訂單,以銷促產,提升產品的質量、產量和標準。先後建成了18個直供上海的蔬菜外延基地,20多萬噸蔬菜進入上海市民“菜籃子”。

珠海已投逾10億元援助怒江

廣東省第三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怒江州委常委葉真介紹,2016年8月,珠海市與怒江州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截至2019年,珠海市已累計投入各類援助資金10.32億元,其中,財政資金7.14億元。投入2.1億元援建6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和4個危房改造點,共解決2618戶8530名群眾的住房問題。

在產業帶貧方面,珠海市累計投入資金1.96億元開展131個產業幫扶項目,涉及特色農業、蔬菜水果、中藥材種植和中華蜂、家禽水產等養殖業,建成了農產品、民族服裝製鞋和手工藝品扶貧車間,以及鄉村農家樂等旅遊服務項目,受益6萬多人。

在勞務協作方面,截至2019年,共轉移怒江勞動力就業10020人,其中,轉移到珠海就業累計達到6722人,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938人,穩崗率從2016年的不足20%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

“東莞市對口昭通市6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有5個已實現脫貧摘帽。”廣東省第五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昭通市委常委方燦芬表示,昭通市剩餘貧困人口由2015年末的111.95萬人,下降至2019年末的15.9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3.77%下降至3.4%。(昆明日報 記者李丹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