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最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个问题:假设,我是我自己的读者,那么,站在读者的角度,我会是什么感受?我会如何看待、评价我的文章与观点。

最终我得出的答案是:

我的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其中一个说:“你的这些所谓的思考分析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起到什么作用了呢?扯这么多有的没的,不如直接给读者结果。

而另一个小人说:“你应当坚持你认为对的东西,不能受外部与内在因素的干扰”。

细思极恐,蛮可怕的答案。

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话题:思考、分析有什么用,这些对我们而言,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当下最受读者欢迎的自媒体,最容易产生10万+的爆文,它们的形式都有一个共性:

即,紧抓热点,并将该热点中,所有的问题、现象,背后的原理,各方面的博弈,条分缕析地讲得清清楚楚,然后再把所有碎片信息汇集起来,整合成一篇能够带你全面了解整个事件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受欢迎?

因为它们读起来很方便,看它一篇就好了,不用看别的,而且,它还能作为我们在跟别人聊天与交流时的谈资,可以让我们收获信息不对称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甚至,阅读起来不怎么费脑,可以直接将作者的逻辑框架、“成功经验与方法论”据为己有,为我所用,这样大大降低了大脑空间,节省了认知资源。

其实大家期待、认同、偏好这样的文章,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之前说过,人类历经了上万年的进化,才形成了今天的意识形态,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才短短的几百年。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要远超大脑进化的速度。

所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的大脑总会显得异常“笨拙”与格格不入,它真的存在太多缺陷,它不喜欢不确定的,不可控的与未知的东西。

这点很容易想的明白。

玩游戏跟看书,你会选哪个?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后者是不可预知,与不确定的东西。

对读书来说,我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成本,但它却无法在短时间内为我们带来可感知的回报,甚至,我们都不太确定它是否真的能为我们带来回报,如果可以,投资回报率又有多少呢?

所以,相比玩游戏这种可以获得即时反馈的方式来说,读书与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东西。

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因此,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时,我们都会下意识的去避开这种大脑不喜欢的东西——即不确定的,未知的,不可控的东西,这种让大脑陷入“混乱”的东西。

反之,当某样东西属于可控的,确定的,有序的状态时,我们就会更喜欢它,更倾向于接受它。

这就是我们的认知模式: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不仅如此,我们平时所接受的教育、接纳的“常识”等等这些东西,会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固有的“原型”,当我们感知到任何事物时,实际上,我们都会下意识的把它们与大脑里的那些“原型”做匹配。

如果能匹配起来,我们就会更加乐于去接受它们,反正,就会产生排斥。

这就是为什么,各种鸡汤文,以及充满逻辑谬误的文章能够盛行的原因 —— 在这个“原型匹配”和简单化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媒体“喂给”我们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势必会丢失许多信息,会作出种种不严谨、不充分的推论。

我想,当大家面对一个热点事件(比如无锡桥)时,多多少少都会发出这几种疑问:

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杜绝以后这类事情的发生?

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或者说,当你面对一个关于热点人物(比如李佳琪、李子柒等等)的报道时,也许会发出这种疑惑:

他/她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她们“成功”的背后真的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吗?

面对这些网红,我们到底应该秉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这种疑惑好不好?非常好,这些都很重要,也都是问题的本质,但是,当你过于重视“结论”、“归因”、“方法”时,你多多少少,就会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思考过程往你想要的结果倾斜。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得性启发”。

所以,为什么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带着太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就是因为,如果功利心、目的性太强,就很难保证你思考的足够全面、缜密。

你可能会为了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去有意无意的忽略掉那些在你看来无关紧要的细节。

但这些东西积累起来,有时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思维能力的差距。

所以,你会发现,我的文章,极少会对热点事件发表看法,因为,看法、观点,这些是最经不起推敲的东西。

每个人都可以有无数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输出观点,它并不需要任何积累和能力。

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如果一个自媒体人,他的文章只是在输出观点,并寻求读者的认同,那对于读者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看完之后,觉得好厉害之外,又能获得什么呢?

比如说,如果发生一个热点事件,或者针对某一个热点人物,我给你提供了答案,甚至,我可以“无厘头”的在他们身上贴上任何经不起论证的观点,这样一来,也可能会产生10万+的爆文,也可能会让你感到满足。

但是,再发生一个热点呢?再遇到一个问题呢?你的第一印象,是不是打开我的头条号,看看我又发表了什么观点呢?

说实话,我不希望这样。

我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思考方式,我希望你能试着用这些思考方式,自己来思考、分析热点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所以,对于热点议题,热点人物,我都不会直接告诉你我怎么看,我不会发表“他成功了,是因为他足够自律,是因为他如何如何”这样的观点,因为它完全经不起论证。

所以,我写文章注重的,从来都不是观点是什么,而是: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背后有什么逻辑支撑?提供了什么价值?

至于事情的始末是什么、你该怎么理解它、你该怎么做,这些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事,你有义务和权利形成自己的理解与结论。

我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些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思维方式以及把关人的角色,来引导读者更好地独立思考。

这才是真正的共同成长。

当然,这种模式是不讨喜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但是,比起不假思索的接受和认同,经过你自己思想检验过、加工过的,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否则,你就只能永远当一个嗷嗷待哺的观众。

回到今天的主题,思考、分析有什么用?

答案是,它没什么用,既不能帮助你升职加薪,也无法帮你应当对生活着鸡毛算皮的琐事,它有也好,没有也好,对你的生活未必会产生什么影响。

但是,如果你想理解这个世界背后的规则和原理,那么,思维能力,就是你的臂膀和视野,它们能助你一臂之力。

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ok,既然说了这么多,最后,分享几个常用的思维方式:

1,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很简单,勇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境遇、勇于迎战新的问题。

即,把每一次挑战都当做是对自己认知框架地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面对极大的困难,付出较大的成本,甚至可能最会后把事情搞砸,或不尽完美。

但是,成长型思维就是这样,它注重的不是结果完美与否,而是在过程中你能否学习到新的东西,能否挖掘出自身潜质。

它会迫使你去面对新的情境,放弃以往固有的思路,更有效的调用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被迫去找到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 这才是你能力的体现和提升的机会。

尝试新事物,从新事物中发现问题,调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攻克问题,获得反馈完善自己,拥有更大的自信去探索新事物 —— 这就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回路。

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2,澄清和审问

生活中,那些看待问题比你深入,比你长远的人,他们一定不是下意识的、自动化地去思考的。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答案就是,面对任何问题时,先停一下,摒弃下意识判断,重新定义与审问它们。

举个简单的例子:

“学校该不该有统一的着装规定”。

对于这个论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无非两种:该,因为....或者,不该,因为....

其实,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犯了一个毛病:把不同层次的信息混淆在一起了。

就这个论题而言:

  • 学校应该有统一的着装规定;
  • 学校不应该有统一的着装规定;
  • 奇装异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 统一着装并不违背学生个性发展,与表达自由。
  • 只要穿着干净得体,就不需要统一着装。

......

你会发现,这几个论点,完全是截然不同的。

它们所需的支撑,所针对的反驳,也完全不同。

所以,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的讨论都是无意义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定义清楚讨论的内容,完全只是在自说自话。

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3,系统性思考

什么是系统性思考?

系统性思考是把物质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

它的程序是: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复归到更高阶段上的新的综合。

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简单的介绍过,系统性思考就是以这几个原则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 认同世界的复杂性
  • 注重元素与元素之间的联系
  • 从整体出发,而非局部

但很多时候,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往往能拓宽你的视野,把你的目光从逻辑谬误的陷阱里转移出来,你会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4,换位思考

当你看到一个观点与断言时,不妨先不要下意识的得出结论,而是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它的可靠性,之后再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具体可以这样做:

  • 能支撑他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 如果站在相反的立场,我能得出什么,它们是否经得起论证;
  • 结合这两点,我能得出一个什么新的结论。

简而言之,在我们大脑中,最原始的预设思维是:“是”或“否”这两种非黑即白的模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追问,去通过这个局部,来找到整体,从而得出全新的,更加全面的结论。

这就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拓展认知边界和视野的过程。

无论你是否读完今天这篇文章,恐怕又要让大家失望了,它的主题依然是思考、分析等等这些“无用”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