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渭南“三農”工作這樣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年。今年“三農”工作怎麼幹?

4月7日,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簡稱市委一號文件)給出了明確思路。

文件指出,要堅持高質量導向,圍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任務,聚焦脫貧攻堅、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重要農產品供給、農民增收、農村基層治理五項重點工作,強化“三農”要素保障,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年市委一號文件部署的兩大目標任務之一,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前提和核心。截至2019年底,我市還有2.89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剩下的都是堅中之堅、困中之困。今年脫貧攻堅突出了五個方面的重點,一是全面完成脫貧任務。二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三是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四是加強督查考核。五是促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

關於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和鞏固脫貧成果,要對標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目標,聚焦特殊困難群體,紮實開展“百日衝刺”、“五排查五確保”行動,完成2.89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打造以蘋果、設施農業、奶山羊為主的生產養殖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統籌推進要素、資金、政策向貧困地區聚集。

關於保持政策穩定及督查考核,嚴格做到“四不摘”,深化蘇陝扶貧協作,完善幫扶市縣同幫扶單位的對接機制。強化“三項機制”運用,保持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伍穩定。運用“三督一考”工作機制,確保脫貧攻堅順利通關。

關於促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編制全市“十四五”鞏固脫貧成果規劃,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

聚焦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目前,我市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村成為農村居民生活的樂園,成為城市居民嚮往的田園。市委一號文件從8個方面進行了安排部署。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編制我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做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和淤地壩建設;持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確保農村居民飲上“安全水”;大力推進農村公路項目建設,把“四好農村路”建設與美麗鄉村、鄉村旅遊+、農村產業發展相融合;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農村公共服務方面,持續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確保年底前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達到省定基本辦學標準;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管理水平,改善設施條件,辦好縣級醫院,實現鎮(辦)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加強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做好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控;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立和完善縣、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機構;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實現統籌區域“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式結算”,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聚焦保障農產品供給

“穩產保供”是做好2020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關鍵,市委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

一是穩定糧食生產。要深入實施“兩藏”戰略,新建20萬畝高標準農田,確保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205萬噸左右。二是抓好生豬穩產保供。要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確保年底前生豬存欄基本恢復到正常年份水平。三深入推進“3+X”工程。做大做強7大公用品牌建設力度,做精做優設施蔬菜產業,壯大羊乳加工企業,打造奶山羊全產業鏈示範區,合理利用“四荒地”發展苗木花卉產業。四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3個省級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園區為核心載體,建設農產品綜合市場、時令果蔬、雜糧及生物製劑、蘋果精深加工、羊乳加工中心等5大加工聚集區,促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五是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繼續實施“五覆蓋三提升”行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聚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長期以來,外出務工收入在我市農村居民收入構成中佔相當大比例,但由於受新冠疫情影響,農民增收步伐會呈現出減緩趨勢,為此,我市一號文件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上做出了三個方面的安排部署。

一是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支持小農戶開展合作共贏,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發揮龍頭企業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探索新型農業經營模式。二是持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通過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發展壯大農村產業新業態,做大做強集體經濟,提高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三是積極發展歸雁經濟。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的政策、資金支持,讓農村成為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聚焦農村基層社會治理

市委一號文件提出,一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實施“頭雁”提升和“雛雁”培養工程,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提升“一肩挑”人員履職能力。二是著力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和新時代發展“楓橋經驗”,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強農村社會治安,持續實施農村“雪亮工程”,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積極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善行義舉等道德實踐活動。

強化“三農”要素保障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地、錢”三大要素全方位的投入,為此,市委一號文件重點從資金、土地、人才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

在投入方面,要進一步優化涉農資金使用結構,完善市縣財政“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產生的收益,更多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三農”領域。在土地方面,要嚴格落實“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政策,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重點產業項目、鄉鎮企業和村民宅基地報批開通“綠色通道”。在人才方面,落實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或領辦創辦農業企業等制度規定,建立完善科研人員有償服務、參股分紅和創新創業體制機制,鼓勵科技人才下鄉創業、大學生返鄉創業。同時把縣鄉工作經歷作為職務晉升、評先評優的優先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