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卻要承受坎坷顛沛的命運

導語:如果我們要對中國的山水畫尋根問源,恐怕就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了。在此之後,山水畫便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逐步地從人物畫中分離開來,並在各朝各代都表現出了新的活力。到了元代,山水畫更是展現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風貌,畫家不再按照曾經注重實景的畫法,而更注重於在畫中表現自己的情感。因此,元代的山水畫大多都是屬於寫意的。

一談到元代山水畫,就不得不提黃公望這一個人。他是元代有名的畫家,特別是在山水畫上極為出眾。也可以這麼說,他就是元代山水畫的一個標杆,因此,他也成為了"元四家"的首要人物。

黃公望創造過很多有名的山水畫作品,不過人們最為推崇以及最有話題的應當屬他的《富春山居圖》。除了《富春山居圖》本身就代表著黃公望創作的巔峰之外,這幅畫顛沛波折的經歷也歷來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富春山居圖》: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卻要承受坎坷顛沛的命運

黃公望

醉心道教

黃公望在早年時期也是想要進入仕途的。他生於南宋末年,此時的國家被蠻族入侵,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在這樣的亂世中出生已是不幸,而黃公望在幼年之時就要承受失去雙親的人生至苦。後來他被過繼給一戶姓黃的人家當作兒子,他自己也就改姓黃了。

最開始時他也是想要通過邁入仕途來改變自己人生的命運的,他還被擔任浙西廉訪的徐瑛賞識,成為了徐瑛的書吏。但一件事改變了他整個人生軌跡,那就是他在擔任書吏期間被人誣陷,遭受了牢獄之災。

這件事讓他對整個官場感到絕望,因此,他便決定再也不入仕了。在出獄之後他認識了一位道人金月岩,並拜他為師。在金月岩的影響下,黃公望便加入了全真教,自此就沉醉在道教之中了。

黃公望本來就喜歡四處遊歷山水,再加入全真教之後,他有足夠閒暇的時間,於是他便發現自己原來對各種山水美景是極為感興趣的。由是,他幾乎每到一處地方都會仔細觀察當地的山水風情,簡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而他對於各地山水的鑽研,也為他創作山水畫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富春山居圖》: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卻要承受坎坷顛沛的命運

黃公望塑像

作《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契機來源於他到富春山中居住,當時他的師弟"無用師"鄭樗與黃公望一同來到富春山小住。他為富春山的景色所震撼,於是便湧現出創作《富春山居圖》的想法。一有念頭黃公望便停不下來,將三四年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副畫中。然而,這幅畫還是沒有徹底完成。

後來鄭樗催促他趕緊完成畫作交到自己手上,這時在外遊歷的黃公望才想起自己還有一副未完成的作品,於是便回到富春山將畫帶走。後來又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在1150年的春天徹底畫完《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卻要承受坎坷顛沛的命運

黃公望景區

非凡的《富春山居圖》

整個《富春山居圖》所描繪的景色皆是黃公望在富春山中所觀察到的,整幅畫畫的是富春山以及附近江邊的秋色。黃公望採取了由遠及近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他所觀察到的景色。在畫中,有時我們能夠感受到山河江水的磅礴氣勢,有時我們又能近距離感受到人與自然相融的樂趣。

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的用墨方式上極為講究,他採用了枯潤墨法以及幹筆墨法,這種畫法使得整幅畫作都變得有層次起來,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在整幅畫中,我們大多數能感受到的就是那淡淡的筆墨,只有一些少數的濃墨進行形狀的勾勒。無論是畫山亦或是畫樹,他都是運用從淡墨到濃墨的手法,讓人們感受到立體感。

黃公望還在這副畫作之中運用了披麻皴法。這種方法是由五代時期的董源創立的,黃公望也繼承了這樣的畫法。在描繪富春山的脈絡和江水的時候,黃公望選擇了長披麻皴的手法來表現。當畫到樹木叢林之時,他又進行變換,用米點皴的方法來刻畫。而當表現整座山石的時候,他又用幹筆皴擦的手法來展現出山石的磅礴之氣。

《富春山居圖》: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卻要承受坎坷顛沛的命運

《富春山居圖》

幾經輾轉波折

《富春山居圖》可謂是黃公望一生之中的巔峰之作了,在山水畫史上佔據著奇極重要的地位。然而,這樣一副極其珍貴的名畫卻有著極為坎坷的命運,甚至遭遇到被毀滅的劫數。

黃公望作這副畫本來就是要贈與自己的師弟鄭樗的,也就是說,鄭樗就是《富春山居圖》的第一位主人。當時畫作初成之時,鄭樗就曾預言過會有很多人因貪婪這副畫作的絕世價值而將其強取。後來這幅畫輾轉到沈周手裡,鄭樗的預言果然成了現實。

沈周是一位知名的書畫家,他在得到《富春山居圖》後,便把這幅畫交到他的一位朋友手中,希望他朋友能夠在畫上進行題跋。然而,他的這位朋友的兒子在見到這副傳世名畫之後,便起了賊心,暗中把畫賣掉了。《富春山居圖》就這樣暫時消失在大海之中。

後來,在明朝嘉靖年間,安紹芳購入了《富春山居圖》的真跡,成為了這幅畫的新主人。此後,他又幾度輾轉,先後換了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這三位主人。到了吳正志這裡,《富春山居圖》就成為了家傳之寶,傳到了他孫子吳洪裕手中。

吳洪裕對《富春山居圖》極為喜愛,就連後來明朝覆滅需要逃難的過程中,他也隨身攜帶者《富春山居圖》。正是因為太過喜愛,他在自己即將離世之際,竟然想要將《富春山居圖》焚燬為自己殉葬。辛而他的侄子吳靜庵在富春山居圖即將燒燬的時刻挺身而出,挽救了國寶。

但遺憾的是,吳靜庵並沒有將《富春山居圖》毫髮無損地挽救過來,就此,《富春山居圖》就被燒成了兩半,前半段較小的就被人稱作《剩山圖》,後半段由於被焚燬太多,就被人命名為《無用師卷》。就此,《富春山居圖》就被一分為二,成為了兩幅殘缺的畫作,在民間流傳。

後來,喜愛收藏的乾隆皇帝以重金購入了《富春山居圖》的後半部分《無用師卷》。但乾隆卻不太識貨,竟然把一副贗品當作真跡,反而把真正的《無用師卷》貶為贗品。為了讚許自己"獨特"的鑑寶眼光,乾隆還命人把真正的《無用師卷》記載到《石渠寶笈》中,對其多加貶抑。直到嘉慶年間,真正的《無用師卷》才得以正名。

近代時期,由於頻繁的戰亂導致《富春山居圖》更加地波折。最後,真跡《無用師卷》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下的前半段真跡《剩山圖》就被浙江博物館收藏,成為鎮館之寶。直到2011年,整幅《富春山居圖》才得以合二為一,在此完整地走到了一起。

《富春山居圖》: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卻要承受坎坷顛沛的命運

乾隆

結語:一副絕世的名畫,卻在誕生之後經歷了六百年的波折,甚至再也回不到最初完整的模樣。只希望有一天,隨著兩岸的統一,《富春山居圖》能夠真正完整地組合到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