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却要承受坎坷颠沛的命运

导语:如果我们要对中国的山水画寻根问源,恐怕就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了。在此之后,山水画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逐步地从人物画中分离开来,并在各朝各代都表现出了新的活力。到了元代,山水画更是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画家不再按照曾经注重实景的画法,而更注重于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因此,元代的山水画大多都是属于写意的。

一谈到元代山水画,就不得不提黄公望这一个人。他是元代有名的画家,特别是在山水画上极为出众。也可以这么说,他就是元代山水画的一个标杆,因此,他也成为了"元四家"的首要人物。

黄公望创造过很多有名的山水画作品,不过人们最为推崇以及最有话题的应当属他的《富春山居图》。除了《富春山居图》本身就代表着黄公望创作的巅峰之外,这幅画颠沛波折的经历也历来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富春山居图》: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却要承受坎坷颠沛的命运

黄公望

醉心道教

黄公望在早年时期也是想要进入仕途的。他生于南宋末年,此时的国家被蛮族入侵,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在这样的乱世中出生已是不幸,而黄公望在幼年之时就要承受失去双亲的人生至苦。后来他被过继给一户姓黄的人家当作儿子,他自己也就改姓黄了。

最开始时他也是想要通过迈入仕途来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的,他还被担任浙西廉访的徐瑛赏识,成为了徐瑛的书吏。但一件事改变了他整个人生轨迹,那就是他在担任书吏期间被人诬陷,遭受了牢狱之灾。

这件事让他对整个官场感到绝望,因此,他便决定再也不入仕了。在出狱之后他认识了一位道人金月岩,并拜他为师。在金月岩的影响下,黄公望便加入了全真教,自此就沉醉在道教之中了。

黄公望本来就喜欢四处游历山水,再加入全真教之后,他有足够闲暇的时间,于是他便发现自己原来对各种山水美景是极为感兴趣的。由是,他几乎每到一处地方都会仔细观察当地的山水风情,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而他对于各地山水的钻研,也为他创作山水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富春山居图》: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却要承受坎坷颠沛的命运

黄公望塑像

作《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契机来源于他到富春山中居住,当时他的师弟"无用师"郑樗与黄公望一同来到富春山小住。他为富春山的景色所震撼,于是便涌现出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想法。一有念头黄公望便停不下来,将三四年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副画中。然而,这幅画还是没有彻底完成。

后来郑樗催促他赶紧完成画作交到自己手上,这时在外游历的黄公望才想起自己还有一副未完成的作品,于是便回到富春山将画带走。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1150年的春天彻底画完《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却要承受坎坷颠沛的命运

黄公望景区

非凡的《富春山居图》

整个《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景色皆是黄公望在富春山中所观察到的,整幅画画的是富春山以及附近江边的秋色。黄公望采取了由远及近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他所观察到的景色。在画中,有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山河江水的磅礴气势,有时我们又能近距离感受到人与自然相融的乐趣。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的用墨方式上极为讲究,他采用了枯润墨法以及干笔墨法,这种画法使得整幅画作都变得有层次起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在整幅画中,我们大多数能感受到的就是那淡淡的笔墨,只有一些少数的浓墨进行形状的勾勒。无论是画山亦或是画树,他都是运用从淡墨到浓墨的手法,让人们感受到立体感。

黄公望还在这副画作之中运用了披麻皴法。这种方法是由五代时期的董源创立的,黄公望也继承了这样的画法。在描绘富春山的脉络和江水的时候,黄公望选择了长披麻皴的手法来表现。当画到树木丛林之时,他又进行变换,用米点皴的方法来刻画。而当表现整座山石的时候,他又用干笔皴擦的手法来展现出山石的磅礴之气。

《富春山居图》: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却要承受坎坷颠沛的命运

《富春山居图》

几经辗转波折

《富春山居图》可谓是黄公望一生之中的巅峰之作了,在山水画史上占据着奇极重要的地位。然而,这样一副极其珍贵的名画却有着极为坎坷的命运,甚至遭遇到被毁灭的劫数。

黄公望作这副画本来就是要赠与自己的师弟郑樗的,也就是说,郑樗就是《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主人。当时画作初成之时,郑樗就曾预言过会有很多人因贪婪这副画作的绝世价值而将其强取。后来这幅画辗转到沈周手里,郑樗的预言果然成了现实。

沈周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他在得到《富春山居图》后,便把这幅画交到他的一位朋友手中,希望他朋友能够在画上进行题跋。然而,他的这位朋友的儿子在见到这副传世名画之后,便起了贼心,暗中把画卖掉了。《富春山居图》就这样暂时消失在大海之中。

后来,在明朝嘉靖年间,安绍芳购入了《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成为了这幅画的新主人。此后,他又几度辗转,先后换了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这三位主人。到了吴正志这里,《富春山居图》就成为了家传之宝,传到了他孙子吴洪裕手中。

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极为喜爱,就连后来明朝覆灭需要逃难的过程中,他也随身携带者《富春山居图》。正是因为太过喜爱,他在自己即将离世之际,竟然想要将《富春山居图》焚毁为自己殉葬。辛而他的侄子吴静庵在富春山居图即将烧毁的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国宝。

但遗憾的是,吴静庵并没有将《富春山居图》毫发无损地挽救过来,就此,《富春山居图》就被烧成了两半,前半段较小的就被人称作《剩山图》,后半段由于被焚毁太多,就被人命名为《无用师卷》。就此,《富春山居图》就被一分为二,成为了两幅残缺的画作,在民间流传。

后来,喜爱收藏的乾隆皇帝以重金购入了《富春山居图》的后半部分《无用师卷》。但乾隆却不太识货,竟然把一副赝品当作真迹,反而把真正的《无用师卷》贬为赝品。为了赞许自己"独特"的鉴宝眼光,乾隆还命人把真正的《无用师卷》记载到《石渠宝笈》中,对其多加贬抑。直到嘉庆年间,真正的《无用师卷》才得以正名。

近代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导致《富春山居图》更加地波折。最后,真迹《无用师卷》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下的前半段真迹《剩山图》就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直到2011年,整幅《富春山居图》才得以合二为一,在此完整地走到了一起。

《富春山居图》:明明是不世的名作,却要承受坎坷颠沛的命运

乾隆

结语:一副绝世的名画,却在诞生之后经历了六百年的波折,甚至再也回不到最初完整的模样。只希望有一天,随着两岸的统一,《富春山居图》能够真正完整地组合到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