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秘密”

《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知彼往往会比较容易,真正难的是知己

韩信是我们这里的常客了,在海佑老师之前的文章,从背水一战以及韩信被拜将的个人经历,都讲过他。但是韩信一代兵仙,光芒实在太过耀眼。今天,我们继续来讲韩信。

韩信的“秘密”

1

韩信对刘邦说,项羽这个人作战勇猛,行事威严,他要是一发怒能吓倒千军万马。他也很仁慈,看见士兵受伤了,会流眼泪,甚至会为士兵吸脓疮。

但问题是,如果有谁立了军功,他一定会吝啬奖赏,一个将军的官印刻好了,他宁愿把它玩的缺了触角,也不愿意授予哪个将军。

所以这样的仁慈叫妇人之仁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基础是利益,合作的纽带是情谊。项羽喜欢用情谊来打动人,但一涉及到真正的根本利益,他就变得畏畏缩缩,推推诺诺。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也是他最后军队分崩离析的原因。

韩信还说,项羽是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人,放弃肥沃且坚固的关中,却选择了一个四面受敌的彭城做都城。

孙子兵法里讲,要想战胜敌人,首先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意思就是,不能让自己有明显的容易被敌人攻击的缺点。

因为当你攻击别人时,别人也在攻击你。此时如果你的缺点太过于致命,在你攻破敌人的防守之前,也许敌人就已经先你一步攻破了你的防守。

这也是《孙子兵法》全篇的精髓:致人而不致于人

所以能够全力攻击敌人的前提,不是你的攻势有多凶猛,而是你的防守有多完备。后来项羽在和刘邦作战时,后方总是被彭越所骚扰,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韩信的“秘密”

2

韩信又说,项羽残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老少不留,攻下一个城池,就血洗一个城池,民众们都害怕他,所以早就与他离心离德。

虽然得民心不一定能得天下,但对于逐鹿天下的人来说,民心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助力——民心的作用不在于你战胜时给你锦上添花,而在于你战败时给你落井下石或者雪中送炭

比如当项羽对秦王朝、对刘邦连战连捷之时,民心对他来说可有可无。因为没有粮食可以抢,不服从的人可以杀,因此老百姓连反对的声音都不敢有。

但是当项羽战败了呢?项羽被围垓下突围成功之后向农夫问路,但连耕田的农夫都要给项羽指一个死路,原因就是项羽残暴不得民心,所以才被落井下石。

但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就不一样了,无论项羽把刘邦打得有多惨,在关中百姓的支持下,刘邦总是能够满血复活,而且越打越强。这就是老百姓对得民心者的雪中送炭。

韩信最后还说,当初项羽分封诸侯,不按功劳分封,而是完全凭着自己的喜好。许多诸侯没有得到自己应受赏的封地,因此内心都对项羽很有意见,只是碍于项羽强大,所以大家敢怒不敢言。

项羽还杀了自己名义上的君主义帝,这更是惹得天下人愤怒。

项羽虽然强大,但是这些反秦的诸侯们也不是吃素的。

他们一个个拥兵都十万以上,联合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现在他们害怕项羽,无非是担心谁先反对项羽,就会被项羽所灭,所谓枪打出头鸟。

但如果有一个实力强大,且不畏惧项羽的人出来挑头,项羽在国际上立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项羽杀了自己的君主义帝,后来刘邦率诸侯联军六十万讨伐项羽,其名义就是为义帝复仇。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义帝的死对刘邦和其他诸侯而言根本就无足轻重。所以为义帝复仇,不过是一个政治上正确,说起来好听的借口罢了。

刘邦与项羽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讲是对天下统治权的争夺。所以战争是迟早要进行的,这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但问题是这个不可避免的战争,是来的早,还是来的迟。对于刘邦这样的政坛老手而言,没有充足的理由,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的。

因为这样就会在道义上丧失优势。而义帝的死正好给了他一个借口,他不仅能够利用这个借口整合诸侯的力量,还拥有了政治上的正确,所谓师出有名。

所以当矛盾不可调和时,矛盾爆发时间的早晚,在于谁先犯错误的早迟,而且谁一旦先犯了错误,谁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正确。

那这个道义到底有什么用呢?道义其实是讲给老百姓听的,普通人看不懂帝王将相力争夺的真相。他们只喜欢分一个道德上的对错,谁对了,他们就支持谁,谁错了,他们就反对谁。

因为所有的百姓都相信,一个有品德的军阀或政治家,在他得到了天下之后,会善待老百姓。因此大家就会选择支持他。所以道义对于百姓而言,是用现在的品德去判断未来的利益。

韩信的“秘密”

3

韩信是淮阴人,他有可能是落魄贵族出身,所以从小不喜欢从事生产,只爱佩着一把宝剑四处游荡。

韩信少年时因为家境贫困,所以经常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久而久之便招人厌烦,因此在当地颇不受待见。

韩信成年后正好遇上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他抓住时机去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但是一直到项梁战死之前,韩信也未得重用。

项梁死后韩信又在项羽手下做了执戟郎中(类似于门卫),由于在项羽手下久久不得志,所以韩信便去投靠了刘邦。

韩信投靠刘邦之后,一开始也未得重用,但后来经过萧何的举荐,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全部的军队。

有一天刘邦召来韩信与他讨论夺取天下的计策,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当时刘邦被困于巴蜀之地,正想着应该如何出蜀与项羽争夺天下,在听完韩信的一番策论后,刘邦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韩信。

韩信命樊哙周勃带一支军队,去修复刘邦进蜀中之后烧毁的栈道。当时被项羽任命在关中封锁刘邦的将军是名将章邯。

章邯得知韩信的计策后,轻蔑地笑了,他说,刘邦手下看来是没有人才了,蜀中的栈道有五百里,他要修到何年何月。韩信这小子果然只是个受过胯下之辱的小子,完全不必担心他。

但是就在章邯得意之时,韩信率领的军队偷偷从陈仓杀到了关中平原。面对韩信的猛烈进攻,章邯猝不及防,最终兵败自杀。

章邯得知韩信在修栈道后,就嘲笑韩信愚蠢,并且对他不加重视,此时的他就已经中了韩信的计策。

世上最高明的计策也莫过如此了,聪明人向别人展示聪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是聪明也同时会让别人加紧防备,这样你得手的概率就会变小。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把聪明包装成愚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去误导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事。

这即是所谓知彼亦知己,知彼往往会比较容易,真正难的是知己

。就拿暗度陈仓这个事情来说,韩信知道当时章邯军在陈仓这个地方防守比较薄弱,这是知彼。

同时,韩信新将上任,一无军功二无家世,最出名的反倒是自己胯下之辱的那段经历,在当时的天下英雄眼中,韩信只不过是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屌丝,还是很挫的那种。

傻乎乎地去修栈道,这比较符合一个挫屌丝的行事风格,所以韩信将计就计,明面上修栈道,暗地里渡陈仓,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这是基于知己行之成功的计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八个字,如此简短如此明了,真正做到,却是难于上喜马拉雅山,能做到的人,无一不是人杰,无一不是英豪。


前往“海佑讲史”WX公众号,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比如《细读之下令人毛骨悚然的汉朝对匈战争》、《令人唏嘘的乌克兰》、《愿中国再无方方之流》、《卓越的推销员韩信》等等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