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1936年,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病重逝世前,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正时当7岁儿子周海婴的告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为啥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先生对于自己的孩子从表面看没有特别的希望,看似不是说孩子有不聪敏之处,而是以一个做父亲平常的心态告诫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去做文学家和美术家,如果要做文学家,也不能做空头的,要做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我们从中似乎感觉到鲁迅先生对自己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并不满意。为什么?

为啥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先生当年用尽毕生精力乃至全部生命,也不能唤起国民的觉醒,更不要说能对旧制度、旧文化的丝毫抗争。在生命之烛即将最后熄灭之际,鲁迅为此难道能不悲切不寒心吗?前进的路,一片迷茫,鲁迅先生深感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好嘱咐自己的子孙后代切勿踏入这条文学之路,还是安心做个平常人罢了。

另一方面,更是对盛名之下,其实难附的担忧,他是在告诫自己的儿子,宁为普通人,莫做伪君子!

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成长大后也的确始终遵循父亲的遗训,没有成为文学家或美术家,却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重负的,但又是荣幸的。因为他终于没有被盛名所累。

为啥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先驱,以文学家的姿态战斗了一生,深知其中的艰辛。他深深知道,中国长达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奴性文化对国民思想的严重毒害,简直是刻骨铭心,淋漓尽致。曾经在他笔下的人物,如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假洋鬼子......一个个的鲜活人物将当时国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一段段犀利的话语至今振聋发聩。下面为大家摘录几段:

“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阿Q正传。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准风月谈

读完这些话,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有种梦回民国的感觉。看看国内某些公知整天满口仁义道德,一方面吹捧国内深造的学子是国家栋梁,转头就将儿子送到英国留学,一边饱含深情的说自己有一颗中国心,一边默默的踏上了赴美产子的飞机....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人民所敬仰的文坛巨匠;不愧是中国人的脊梁,民族之魂!鲁迅先生已经去了,现如今又有谁来撑起民族脊梁继续前行呢?

为啥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