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戶實現“三級跳”

“這西瓜秧子的頭,要用勁捏成薄皮,不叫它旺長,將養分多供到瓜紐子上。”日前,在平輿縣十字路鄉李芳莊扶貧園區的西瓜種植大棚裡,脫貧戶董小網邊解說邊示範,向貧困戶員工傳授西瓜整枝技術。像她一樣,這個鄉的很多脫貧戶從原來去種植園區打工掙錢、學會技術後承包大棚,到帶領貧困戶共同增收的華麗轉身“三級跳”,實現了穩定增收,有效防止返貧。

今年48歲的董小網是十字路鄉前盛村人,因丈夫多年前患精神病經常治療服藥,還供養著兩個孩子讀高中、上大學,花光了積蓄還借了幾萬元錢。2017年,她家被識別為貧困戶後,幫扶隊員給她牽線,就近到李芳莊扶貧產業種植園區務工,每天有四五十元的收入。她吃苦耐勞又勤奮好學,頭一年就學會了大棚西瓜種植管理技術。第二年,她在園區承包了兩個佔地4畝的瓜菜種植大棚,收入3.6萬元。去年,她帶了3名貧困戶員工,承包了佔地6畝的3個大棚,一年下來,除去給貧困戶員工發工資,她收入6萬多元,成了園區裡的“大棚創收之星”,獲得獎金2000元,在全鄉率先脫貧。今年,她帶了4名貧困戶員工,承包了佔地8畝的4個瓜菜種植大棚。她笑著說:“俺保證先給帶來的幾個姐妹發工資,然後再掙錢。”

坐輪椅到村裡扶貧車間編藤的秦社民是秦盛村的殘疾人貧困戶,頭腦活、手藝巧,技術員傳授的編藤活兒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從初期的計件月工資1000多元,到成為技術骨幹後工資翻一倍。如今,他帶了十幾個學徒當了班長,還參與車間管理,月工資3000多元。

王關廟村二級肢殘貧困戶王國民在扶志扶智政策的幫扶下,拄著雙柺從養殖百十隻雞起步,學會飼養、防疫、管理技術後,一年兩茬養雞發展到2000只,收入超過了脫貧標準。今年,他擴建了兩個棚舍,一茬養雞2000只,僱1名貧困戶幫忙,收入有望成倍增長。

該鄉扶持眾多的貧困戶從技術、規模、收入上實現了“三級跳”,得益於幫扶隊員的扶志扶智長年培育,得益於依託幫扶單位駐馬店農校的多次技術培訓,得益於對貧困戶就業務工、發展產業按政策落實了各項補貼,得益於按時給養殖戶提供消毒、防疫、技術指導等服務,還得益於扶貧車間、扶貧園區兌現了對優秀貧困戶員工的獎勵……目前,在該鄉的脫貧戶中,有四成以上實現了量變、質變、穩增收的“三級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