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大人物不可一日無權,小人物不可一日無錢。

在我這個吃貨看來,有追求的小人物,不可一日無美食!

天下美食,在交通、資訊不發達的時代,你有錢也吃不全。

現在條件好了,吃貨們可以借出遊之機,變身饕餮之徒。

雲南,美食無法跟八大名菜相提並論,更不能跟粵、川比高下,但是我們的優勢在於民族多,文化多樣,口味五花八門。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去嚐嚐雲南省那些少數民族的看家大菜!

注:這些菜也許在大中城市也能吃到,但是原料和水質的不同,可能會讓吃出完全不同的兩道菜的感覺!


水族:魚包韭菜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水族聚居在貴州、雲南和廣西交界一帶,貴州三都、荔波、凱里、雲南羅平等等地都有水族村寨。水族的第一名菜是魚包韭菜,祭祖祭神、過端午節(水族的端午節地位跟漢族的春節一樣)、接待貴賓,魚包韭菜是必備大菜。

把鯉魚或草魚從背部而不是腹部剖開,取淨內臟後,放入韭菜和其他佐料,然後用草捆綁起來煮熟、蒸熟。其味鮮美無比,而且還有保健作用。

所說遠古時期的水族先人做這道菜時,用的是“九菜”即九種有藥用價值的菜,這道菜救過很多水族同胞的命。後來失傳了,只好用韭菜代替“九菜”,

效果也不差。

我大學有個同學是水族的姑娘,太漂亮嘍!


阿昌族:酸辣谷花魚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州,其中德宏州隴川縣最多。

提起了昌族,大家都知道他們擅長制刀!雲南旅遊景區經常見到有“戶撒刀”的招牌,戶撒救是阿昌族聚居最多的地方。

但是阿昌族更擅長種植水稻,而且還天才地發明了稻田養魚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阿昌族那麼喜歡吃魚的原因了:魚多啊,稻田裡隨便拿。稻田魚就是谷花魚。

阿昌族愛吃魚的歷史可謂久矣!慶豐收時,殺狗吃(愛狗人士別噴,不是我吃)和吃魚頭必不可少。阿昌族的食魚方法術多了,以酸辣谷花魚最具特色!

家有萬貫也怕魚湯泡飯,在沒吃過阿昌族的酸辣魚之前,我一直不明白此話的含義,吃過以後就知道了:用酸辣魚湯泡飯,三到四碗很常見!


德昂族:酸筍燉雞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德宏州,是雲南獨有民族。到了德昂族的村寨,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嚐嚐他們的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

雲南人酷愛的酸筍,最好吃的酸筍要數德宏地區,其中以德昂族所做酸筍尤為上佳。

酸筍煮雞,講究的是兩樣:酸筍和土雞!都最好是在當地生產的原料,昆明也有酸筍煮雞、燉雞、炒雞……吃個雞!根本無法跟德昂族的這個雞相比,昆明雞整不成!(⊙o⊙)…


基諾族:芭蕉肉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的芭蕉肉可是一絕,有一年我們路過當地一家小館子,老闆是基諾人,擅做芭蕉肉。可把我們撐慘了:五個人吃了三大盤芭蕉肉!

做法是:把肉茸、八角面、辣子、鹽、味精、醬、桔子葉、豬血攪拌成餡,用芭蕉葉包上四、五層,埋在火灰裡燒 30分鐘,取出去掉帶灰的兩層芭蕉葉,就可以吃了。

有人說,芭蕉肉不就是雲南人所說的三線肉、北方人所說的五花肉嗎?

土賊啊!正宗的基諾族芭蕉肉採用的是:大山上放養的跑豬,一般人都追不上的跑豬,幾乎相當於野豬一樣,其肉,沒多少肥膩部分——都在山上跑掉了,但是你一咬,那些肥汁卻從瘦肉的絲絲裡濺出來,俘獲你的全部味蕾,勾引出肚子裡的全部饞蟲!

沒詞了!好吃!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跟基諾族的芭蕉肉有相似之處!

這是一個獵虎的民族,民風彪悍,他們吃的烤肉大都是獵獲的野獸肉,運氣好的遊客可以在拉祜族家裡嚐到。

製作方法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燜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乾巴(有點挑戰三觀哈)、香草烤牛肉等。


普米族:紅燒琵琶肉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琵琶肉,又名豬膘肉,是雲南滇西北及與四川接壤地區的普米族、納西族、藏族和僳僳族的傳統醃臘製品,其中尤以普米族所制琵琶肉為上品。這一帶無霜期短、氣候寒冷,隆冬時節家家醃製琵琶肉。

成品琵琶肉,紅白相映香氣撲鼻,色香味有點像宣威火腿,比較鹹。技術高超者,全豬醃製可保存二、三年不變質變味。有人說,在雲南的醃臘製品中,工藝精細首推此品,超過火腿,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出差到蘭坪和寧蒗時,經常吃琵琶肉,許多當地飯館自己醃製,家裡常年掛著好幾條。琵琶肉,紅黃相映似火腿,鮮香濃郁又酥爛,油而不膩,風味極佳!至於為何叫琵琶肉,說法不一,最可信一種是:整豬醃製時,造型似琵琶,故而稱琵琶肉。

怒族:漆油茶、漆油雞等

(注意:有不少人會對漆油過敏!)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

怒江的漆油不是我們所說用來漆傢俱的油,而是用生長在海拔970-2800的山谷溝壑的漆樹籽粒殼,榨出來的。這種油冷卻後凝固成塊,顏色比黃蠟稍淺,所以又叫漆蠟。漆油無膽固醇成份,具有滋陰補陽、補血的功效。漆油燉雞是僳僳族、怒族傳統食用的高級滋補食品之一。逢婦女作月子或男女勞累過度或跌倒內傷時,用來滋補身體,益氣補血,舒筋壯骨的食品,也是一種治傷治病的特效藥物。

用漆油炒過後再燉的雞,叫漆油燉雞。

但是我認為另一種做法更好吃,更獨特!也就是怒族的沙罐醉雞!這道菜跟浙江、福建一帶的醉雞做法不同,江浙一帶是先用水煮雞然後用酒醃,而怒族則豪邁得多,直接用酒煮!當然煮之前要先用漆油爆炒一下雞塊,然後把雞連油一起倒進罐裡,加酒!再加其他佐料小火燜兩個小時,出鍋時,雞香和酒香一起撲鼻而來!此菜不僅味美,還滋補健身,治療風溼!

怒族有句話:漆油燜雞下粑粑(就是一邊吃漆油燜雞一邊吃麵餅),天熱不怕、地熱不怕,遇上瘴氣也不怕!可此菜之威力。

但他們沒說,遇上女人怕不怕?


傈僳族:漆油燉鴨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傈僳族大多居住在山區,條件比較艱苦,習慣於飯菜一鍋煮的烹製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一家人就這樣吃了。現在看來,還挺科學,省事省時不浪費營養。傈僳族跟普米族的風俗習慣有點像,也喜歡用漆油做菜,其漆油燉鴨跟普米族的漆油燉雞有點像,但是一般不加酒。

酒呢?

誰捨得用酒來煮東西?

喝都不夠嘛。


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花米飯是布依族的傳統美食,製做方法是:將當地一些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莖或葉搗碎,並從中提取出紅黃藍三種顏色,再用這三種顏色調配出紫、黑兩色,然後用這些顏色跟糯米一起泡,等米粒著色後再蒸熟。布依族豪爽好客,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布依族婦女都會幫一些花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雲南文山、曲靖、紅河等地都有布依族,在她們的影響下,當地的其他民族也會做一花米飯,我在雲南屏邊縣看到過一些苗族婦女提著花米飯到集市上出售,當地人和遊客直接可以買一小碗用棕葉裹著吃,別有風味。


獨龍族:蜂蛹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和蜂蜜有關。其實獨龍族長壽的主要原因是生態環境相對封閉且比較好,食材比較新鮮,經常勞動且天性樂觀。

遊客在昆明、大理等地食用的蜂蛹大多是家養或圈養的,獨龍族的蜂蛹則是野生為主,味道不太一樣,食療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語。


哈尼族:竹筒雞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聚居地區大多在北迴歸線一帶,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就是他們的發明。

哈尼族的竹筒雞既有雞肉之鮮甜,又有青竹之清香,肉嫩軟糯,雞香濃郁。竹筒雞必須用鮮竹才會清香四溢,此菜傣族也有,但是比較酸辣。

好笑的是一些北方餐館,沒有鮮竹,用幹竹筒烹飪此菜,且反覆使用,不僅大失風味特點,而且味道甚至還不如用砂鍋煮出來的味道好。


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州各縣的山區。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今天要介紹一下他們的名菜:砂鍋燉竹鼠!這道菜外地人在吃之前最好不要知道名字,更不能進廚房看到死去的竹鼠,一旦知道菜名,我的經驗是60%的外地人就不會吃了;而如果你看到那些人被活捉或者敲死的竹鼠“死不瞑目”的樣子,更不會吃了。

其實竹鼠既不同田鼠更不同家鼠,它生長在竹林裡,棲居在大竹筒內,所吃食物和生活環境都相當生態,根本不髒,只是也叫鼠,大家就不敢吃了。

我嘗過,味道甘美,跟其他野味相差不多。


布朗族:竹筒茶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布朗族是種茶、喝茶的民族,雲南幾乎著名一些的大茶山都是布朗族的地盤,茶葉不值錢的時代,他們很貧窮,但是現在就不同了,凡是有幾棵古茶樹的人家,家家都是富戶!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長於製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獨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去布朗族家作客,一定要嚐嚐他們的茶,但是話要說在前,布朗族的茶相當釅,一般人耐不住。我只喝了一杯,當晚失眠!


佤族:雞肉爛飯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佤語叫“饃尼亞布繞”,是佤族迎賓待客、孝敬老人的美味佳餚。

它即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比普通的米飯要軟得多,比稀飯要幹些。

有兩種做法,一種叫手撕雞肉爛飯,一種叫刀切雞肉欄飯。

先取鮮嫩烏骨子雞切碎,與新米一起放入鍋中煮,待起鍋前半小時左右,開鍋放入茴香葉、辣料、芫荽、蔥、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

有個習慣要記住,去佤族人家吃雞肉爛飯時,如果主人給你添飯,不能只要一勺,一勺飯是給叫花子添飯,至少要兩勺。


傣族:火燒乾巴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同樣的民族,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所以你聽傣族小阿妹講話軟軟滴,是因為吃的米飯太軟?

傣族的火燒乾巴指的是牛乾巴,醃製好曬乾後,要吃的時候,用火燒烤一下,讓肉質變得鬆軟,然後手撕或者用舂子搗開,變成肉鬆,味道別具一格!現在很多旅遊景點上出售的火燒乾巴,跟我們小時候見過的乾巴味道相差不是一兩公里!原因可能是跟牛肉的品質有關。

誰吃過豬肉乾巴?

我吃過,味道之美,難以想象。只是這種豬肉不是家養的那種,大肥豬油太多,不好曬乾,我說的這種豬肉乾巴必須得用一種特殊的豬肉才能曬出來。哪裡才能吃到?留言我就告訴你。


瑤族:荷包紮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雲南多地都有瑤族。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歡冷食!

由於大多居住在山區,勞作、出入不便,所以瑤族的食物平時不太講究,但是一旦過節,非常豐盛!荷包紮是他們的節日主食,你如果碰上了,說明人家把你當貴賓了!喝酒要痛快:一碗疏、兩碗親、三碗見真心!一般人還沒開始親就倒也!


彝族:白水煮乳豬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其典型美食有:蕎粑、麵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今天要講的是他們的白水煮乳豬。就業此菜本身而言,沒有什麼稀奇,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還不如烤乳豬風味好。但是我要說,彝族的白水煮乳豬在選料方面,首先就甩開我們幾條街,我們用的是大規模飼養的乳豬,他們用的是家養小豬。現在捨得用自己家養的乳豬來伺候客人的地方不多啊。

清水煮後用他們自己配的佐料蘸著吃,所以這道菜的絕妙之處是佐料!


白族:生皮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生皮是大理一帶的白族人民傳統的待客名菜,生皮的學名叫:火燒豬!

“吃生皮”的習俗,相傳始於南詔時期,至今深受人們喜愛。凡是有白族人聚居的地方,一定有人吃“生皮”。在大理、保山一帶,白族人殺豬的時候,清理豬皮上的毛,不像其他地區採用湯褪的方法,而是用新鮮乾淨無味的稻草火燒去毛,故有“白族火燒豬”之說。

豬殺好後,在皮肉之間吹進氣體,使之鼓起來,便於用稻草將其全身的皮子燒透,去毛,刮洗乾淨剝皮下來就可以吃了。

由於用稻草燒烤過後,整頭豬呈金黃色,皮子及其以下兩三寸的部位,實際上已經被稻草烤熟了——作為外地人,我嚴重懷疑是否熟透,肉眼看過去,只有七分熟——然後開肚解剖,將火燒豬肉的“不見天部分(肚底肉、後腿肉)”、豬嘴、豬肝分切成薄片或絲狀,以蔥、姜、辣椒、芫荽、燉梅、醬油、梅子醋等調料調製的蘸水,蘸而食之。簡直是茹毛飲血啊!

提醒一下,腸胃功能不佳者最好不要冒險。

生皮只能中午吃一頓,下午細菌滋生,不能再吃了。


苗族:酸湯魚、酸湯雞

路過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時,這些特色菜餚你要大膽嚐嚐

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酸湯魚風味最令人難忘。民間有句話,千滾豆腐萬滾魚,意思是魚和豆腐都是很難入味的食材,所以要長時間熬煮才好吃。但是如果用苗族的酸湯來煮魚,情況就不同了,入味很快很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酸湯本身有“腐蝕”作用,反正煮出來的魚太好吃了!

此菜是全世界妹子們的最愛,好多想減肥的妹子一見此菜,立即投降,一吃此菜,立即長肉,因為太下飯!哼,沒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