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首詞,穿越300年的繁華與蕭條

布衣少年的大夫之悲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傍晚,一場大雪之後,有位20出頭的年輕人騎馬路過揚州。唐宋時期的冬至是個普天同慶的節日,素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揚州自隋唐以來又是繁華的貿易港口,儼然那個時代的東方明珠。

年輕人好奇大都市揚州會如何慶祝傳統佳節呢?於是駐馬進城。此時距金主完顏亮上一次南侵已過去整整12年,揚州仍然沒有從戰爭的重創中恢復過來,蕭瑟冷清,沒有絲毫節日氣氛。

年輕人看到戰爭留下的痕跡,悲痛之極,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揚州慢》。十年後,有位詩壇大家讀到這首《揚州慢》,感嘆道:這哪是年輕人的手筆,分明有周朝大夫見宗廟廢墟的悲痛。儘管年輕人十年間數次科舉落選,這位欣賞他的詩壇老者依然做主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老者對作品的鑑賞力一流,選侄女婿的眼光卻不咋的。

清高又清貧的年輕人叫做姜夔,終其一生,都沒能成為大夫,只能委身豪貴門下,一輩子顛沛流離,貧困交加客死杭州,靠友人的捐資才得以草葬。

這位沒有功名的豪門清客,對後世格律派詞人的影響巨大,是與辛棄疾齊名的南宋詞壇領䄂。作為蘇軾之後少有的藝術全才,姜夔不僅會填詞,還會譜曲,如今僅存的宋詞樂譜都是姜夔的作品,堪稱非物質文化的國寶,

這首《揚州慢》也是他的自創曲目: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的每首詞前面都有一段小序。《揚州慢》的小序中提到本詞的創作背景和風格,和詩經中的《王風 黍離》很相似。相傳周朝一位大夫路過西周廢都,滿目所見,早沒昔日的繁華,不禁悲從中來,化為詩歌《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就是小序中千巖老人提到的 “黍離”的典故,千巖老人便是把侄女嫁給姜夔的蕭德藻。

一座城,一首詞,穿越300年的繁華與蕭條

揚州古鎮

文弱書生的憫人之痛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開篇點明地點,指出揚州是淮南著名的都城,竹西亭是揚州風景名勝。姜夔駐馬留步,原本抱著遊覽的心情來一睹杜牧筆下繁華的揚州城。

杜牧曾在揚州做淮南節都府掌書記,寫下了不少描寫揚州的詩篇,比如“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天碧臺閣麗,風涼歌管清。”(《揚州》),又如《題揚州禪智寺》:“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可是姜夔來到的揚州城,早已沒有杜牧筆下樓閣林立、歌舞生平的樣子。“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當年春風十里的都市,如今卻是薺菜與野麥雜生,鮮有人跡。

為什麼會如此衰敗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答案就在這裡,自從金兵南下入侵長江北岸以來,揚州城慘遭多次燒殺擄掠,只剩下荒廢的池塘和高大的古木,它們尤其討厭談論當年殘暴的戰爭。這句採用擬人、移情的側面描寫,格外用心動情,可見揚州人民對戰爭的極度厭惡,甚至都不願提及,因為又會勾起痛苦的回憶。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雪上加霜的是,暮色降臨,陣陣寒意襲來,淒厲的號角在空城中迴盪。黃昏的號角渲染了古城的寂靜,殘存的生靈突顯了空城的悽慘。姜夔的心情,隨著步伐的移步,藉由夜雪野草、廢池喬木、寒暮號角,悲痛層層增添。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下片由今及古,想到了寫下許多揚州美景的杜牧,如果故地重遊,看到如今揚州的衰敗,一定會驚掉下巴。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這裡化用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和《遺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姜夔這裡的意思是多情公子杜牧,縱然文采了得,看到揚州今天的景象,恐怕也難以用文字表達傷感之情。這又是借古人虛寫作者自己內心的震撼與悲痛。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結尾這幾句描繪出一幅清冷的畫面,為千古傳頌的絕唱。二十四橋也曾出現在杜牧詩中:“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當年明月夜,揚州城的人們在橋上賞月,耳畔不時傳來佳人吹簫的樂聲。如今橋依然在,卻沒有昔日的喧囂。風拂水面,月影在水波中盪漾,人影簫聲不復存在,只有冷清的月亮孤寂地掛在天上。可憐橋邊鮮紅的芍藥花,每年如期綻放,可是還有誰來欣賞?

寂寞的月光,寂寞的芍藥,更寂寞的是深受戰爭摧殘的人們。

一座城,一首詞,穿越300年的繁華與蕭條

揚州二十四橋

姜夔出道即巔峰,這首寫於青年時期的自創詞,句句皆是佳句,移步移景,層層遞進,言有盡意無窮,獨具韻味,是其高雅的藝術風格之佳作,備受文學家推崇。

現在讀來,不僅為姜夔的格調高遠、感情細膩折服,更對他作品中的意蘊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而肅然起敬。戰亂後的揚州城從繁華都市淪為孤寂邊城,整整10餘年都沒法從戰爭的創傷中復原,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滋味,只有生活在那裡的老百姓才深有體會,只有親臨過那裡的遊子才深有感觸。

這也是姜夔比同時代的格律派詞人更有風骨的原因,少有人能同他一般實地考察過戰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傷痕。姜夔在這首作表作中表現出對戰亂的憎惡、對戰爭給無辜百姓身心傷害的痛惜,在那個主戰方為愛國志士的主流思潮中堪稱一股清流,清醒又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可貴。

而這種以人為本的主張,近千年後才成為主流思想。

作者簡介:淘學王,從事培訓10年以上的教育工作者,心理諮詢師,《不會說話怎麼帶隊伍》一書作者,樊登親傳弟子,媽媽悅讀會創始人,一個視閱讀和教育為終身使命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