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人生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有一個人,他擁有無私精神,13歲還是小學生時,無意中撿到國寶"玉璽"後立即上交給國家,而他卻只獲20元路費作為報酬。自此之後的許多年裡,他與一面之緣的國寶再未謀面,但他從未後悔。
50年後,"沒想到,今天還有人想到我。雖然我的日子過得不算好,但我沒有為我無償捐出這樣的無價之寶後悔過。"短短几句,總結了他這傳奇又平凡的一生。
緣分的開始總是奇妙的
1968年9月的一個下午,年僅13歲的孔忠良還是一名小學生。這天放學途中,他路過水渠邊時,偶然發現了一枚發光的小石頭。可能是上天註定的緣分,孔忠良認定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他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入書包中。那時的他永遠想不到,一段永遠不可能忘記的回憶就此拉開帷幕,而這件事情的主角是一塊石頭和他。回家後,他將這塊石頭拿給父親看。他的父親孔祥發看到後說這是一枚印章,可能是文物,要保護好上交給國家。
或許,一開始他只是想獨自佔有這塊看似很好看的"石頭",可是父親的一番話,讓他在那個年紀就清醒的意識到,什麼叫做大局意識。於他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塊只能被他拿來觀賞和把玩的石頭,但於國家而言,這塊"石頭"有它自己的使命,它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2天, 孔忠良和父親把這枚小石頭送到陝西博物館。就此,一件國寶得以重見天日,向世人展現它的傳奇一生。
象徵凰權,價值連城
面對這件被父子二人送來的寶物,專家們絲毫沒有懈怠,開始馬不停蹄的查閱工作。他們翻閱了許多古典文獻,其中《漢官舊儀》上有一段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
短短一句話,加之這枚印章的發源地在呂后與劉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約一公里的陵園之內。其形制、式樣、印文內容及字數均與文獻所載相符,經研究、鑑定,當為呂后之印璽無疑。
"這是西漢呂后的皇后之璽,價值連城!"專家激動地對孔忠良說道。聽罷後,他說"它是我們的國寶,給國家肯定有很大價值,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嘛。"除此之外,他沒要任何報酬。只收下了一位領導給他們父子二人的20元回家路費。
1991年陝西曆史博物館改建。此後的歲月裡,"皇后之璽"成為鎮館之寶之一,被放在櫥窗裡供大家觀賞。那個與它有過一面之緣的男孩也沒有像它一樣聞名於世,只是過著和從前一樣的生活,平凡又普通。
一切,好似歷歷在目又好像從未發生過。
那個男孩沒有被忘記
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他被無數人歌頌無私的精神,被評為了保護遺址的十大傑出人物之一。而這,已經很讓他滿足了。他的生活沒有就此衣食無憂,他的未來沒有飛黃騰達,更沒有一帆風順。
那塊石頭從黑暗中重返光明,獲得舉世矚目,名聲大噪。那個男孩變成了遲暮老人,沒有過上富足的生活。
用他的話說,"我的生活說不上過得好。"這塊"石頭",於他看似並沒有帶來什麼,又好像帶來了什麼。甚至幾十年間,他都沒有機會再見一見被他交上去的那件國寶,他們的緣分戛然而止了。
直到45年後,陝西省組織文化活動,給他補發了證書。終於,他的獻寶行為被世人知曉,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他的事蹟終於像國寶一樣,浮現於世。
也許,他甚至不需要這一紙證明。有些事,發生過了,自己知道就足夠了。看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是看他得到了什麼,而是看他奉獻了什麼。
因為他的無私,讓國寶不至蒙塵。否則後人該從何處窺得這當年象徵著那狠心毒辣的呂后凰權的玉璽的模樣呢?從古書上,還是想象中?沒人知道。
而他讓現在的人們可以親眼看到那塊玉璽,不用從古書上得知,而是親眼看到,甚至是上面那隻螭虎都看得清清楚楚。人們可以近距離從它身上研究出來自那個年代的事情,比從前知道的更多,更詳細。
潤物細無聲
那塊玉璽真的很漂亮。因為一個男孩,它再也不用委身於泥土之中,絲毫沒有損壞。它就擺在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字一字地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點點滴滴,那曾經燦爛的文化是多麼耀眼。
它的光芒似乎被加持了一些其他的東西,是不屬於那個幾千年前的王朝的,而是來自一個13歲的男孩,因此變得格外美麗。
那塊石頭仍舊靜靜地呆在櫥窗中。上面的那隻螭虎還露作兇猛之勢。體態強健,眼球凸出,且張口露齒,雙耳後聳,尾部藏於雲紋之中,其六顆上齒也用陰線雕琢,清楚異常。
如果清楚的知道45年前的那段故事,再去仔細看那塊不起眼的石頭,會發現那塊由上好的和田玉雕刻的印章的螭虎上留有一個特別的痕跡,那塊痕跡不是來自它曾經的擁有者呂后,而是來自45年前的一個男孩。
那個"痕跡",使得這塊石頭更加珍貴、耀眼。因為它的上面不僅記載了漢朝時的風雲變幻,還有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
一切好似什麼都沒發生,卻在無聲地改變著。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又何嘗不是價值連城呢?當那個男孩將那塊石頭送出手的剎那,一切都已然明瞭。如果讓他再選一次,結果也是一樣吧。知道它現在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的價值就行了。
擺在櫥窗裡的小石頭仍然在繼續展出,而那個叫孔忠良的人的優秀品質在不斷傳揚。這就足夠了。看向櫥窗裡的玉璽,彷彿又看到了幾十年前的那個男孩堅定不移上交它時的表情,那份堅持令人動容。
閱讀更多 笙簫盡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