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在不知多長的時間內,全球時尚的“代稱”始終叫做法蘭西或是巴黎,上帝將“時尚的特權”無條件地授予於它。

以1824年“美麗園丁”(Belle Jarsiniere)服裝店開業為標誌,全球時尚進入到大眾化的時代。19世紀中期,服裝設計師查爾斯·弗雷德裡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 Worth)敢為人先地啟用了真人模特來展示他所設計的具有華麗氣質的高端服裝,正式地確立了法國在全球時裝圈內的領袖地位。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吉吉·哈迪德在浪凡2020秋冬巴黎時裝秀後臺


時尚氣息

高級時裝,就是曾經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一時之間“飛進尋常百姓家”,成為開啟全球時尚界的“通行證”。高級定製時裝是身份的象徵,畢竟並非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被一個個知名的設計師量體裁衣的資格。而且,基於高級時裝所派生出來的化妝行業、音樂行業、藝術行業,都一併構成了一個專屬於上流社會階層的“專供生活”。

慢慢地,法式生活被由高級時裝所掀起的時尚革命所定義。一些闊太太穿著優雅華麗的裙裝,去咖啡館參加沙龍、去小酒館聽一場現場音樂會、參加一場由威廉紳士舉辦的舞會。時裝所設定的生活,被法國標新立異的設計師們聰敏地散播於全球,似乎人世間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一種被人力所規劃的躁動。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ean Zweig)對於巴黎的時尚界評價道,“由於這些客戶的存在,高級定製設計師的‘美好年代’(1890—1914年),一直持續到下一個世紀(20世紀)”。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19世紀巴黎女士時裝造型


20世紀雖然有兩場人類浩劫,一戰、二戰的摧殘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下子成為泡影,人們連飯都吃不飽,談何“時尚”這般高端大氣的“文明建設”?

加布裡埃·波納·香奈兒(Gabrielle Bonheur Chanel/Coco Chanel)打破了這個魔咒。這位混跡法國時尚圈的“女魔頭”狂躁地向世人發出了“醒世名言”:“時尚不存在於服裝中,它還瀰漫在空氣中。它反映了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生活經歷以及我們的境遇。”戰爭也許可以摧毀世間的所有,甚至是希望,卻打不垮時尚的生命力。時尚如同鮮活的空氣,人們即使再餓、再苦、再累、再恨,也不能不呼吸。

香奈兒的時尚理念,竟比希特勒的命令都管用。法式女郎一聲令下,全球在硝煙四起的20世紀來了一場悄無聲息的“時尚戰”。美容企業赫蓮娜·魯兵斯坦和伊麗莎白·雅頓成為時裝之外的領跑者,他們用口紅、眼影、睫毛膏、潤體乳等美妝產品詮釋著人類追求美的固執天性。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加布裡埃·波納·香奈兒


歐萊雅創辦人歐仁·舒埃勒(Eugene Schueller)抓住了歷史的契機,於1936年發明了一款散發著椰子味的助曬油“陽光琥珀”(Ambre Solaire),這一防曬霜的原始發明一時間被“有錢有閒”的社會中上層群體所垂青,也助他們擁抱美好生活以一臂之力。

1947年2月,法國高級定製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大膽地以19世紀宮廷女性風雅為靈感,風風火火地推出一款塑造自信女士的“黃金穿搭”——通過寬肩、細腰的構思打造倒三角的女性線條,寬約為20釐米的褶皺修邊垂直腳踝,簡約精緻的氣韻透過鬼才般的藝術創作躍然而至。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20s世紀中期迪奧時裝風


毋庸置疑,具有想象力的時裝讓整個社會發生了煥然一新的變革。曾經唯唯諾諾的都市女士不再沉默,她們在時裝設計的裝飾下變得款款動人、落落大方。男女平等,脫離了政治口號的無力,在時尚魅力的感召下演變為一個客觀存在,一個歷史的見證。

正如香奈兒說的那樣,時尚和金錢、和年齡、和認同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再現。漫步在20世紀巴黎的街頭放眼望去,一些多情女郎只是把裙子略作改裝,再隨意搭配一些鞋和帽,就當然地構成一道風景。他們看上去那麼有氣質、那麼婉約可憐、那麼不食人間煙火,她們在街頭多姿多彩地遊走,其實就是法式時尚的霸氣彰顯。難怪會有人發出如此深切之感慨——“時尚就是一種法國現象。”

美式精神

“不幸”的是,法國這樣“一邊倒”的時尚格局終究還是被一個國家打破了,它就是美國。

二戰之後,美國GDP總量高達全球的56%,超過世界的一半。富有的美國人民趁著各國忙著搞戰後重建之際,不安分地打起了“時尚”的念頭。只是這樣的時尚念頭,再也不以奢華、高檔為榮,而是下沉到美國“草根”們的日常生活中。

正如美式時尚的鼻祖安妮·福格蒂(Anne Fogaty)所說:在談論時尚的時候,“永遠不要忘記你們首先是一個妻子。”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一個女性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不是華麗、不是高冷、也不是知性,而是作為一個妻子那般的親和、是柔軟,是一種真正可以被捕捉到的“女人味”。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極具美式時尚的時裝


這種“女人味”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浪潮中,更是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美國女性所要求的自由和獨立,遠遠不是穿一些“花枝招展”的服飾過著“美美噠”的小日子,她們希望的生活是平等的、獨立的。

與此相適應的時尚美學,就是盡力褪去高雅,迴歸生活最本能的狀態。在這種時尚美學的引領下,耐克、GAP、李維斯等流淌著簡約、質樸、大眾化以及開拓精神血液的美國服裝企業一一建立起來,它們如同一個時尚帝國的地基般,從一開始就鑄造了這個國家未來時尚走向的主基調。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必備經典牛仔裝之李維斯


其中,卡爾文·克萊恩( CALVIN KLEIN,簡稱為“CK”)在紐約最繁華的曼哈頓麥迪遜商圈一舉買下一家銀行的總部。路過這裡的人們都會透過內斂清冷的樓體,感知到美式時尚基因的極簡主義——寬鬆、閒適,怎麼舒服怎麼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意識到,時尚無需太多修飾,少就是多,最簡單就是最美的。

這家以銷售時裝為己任的集團,在之後的跨界發展中抓起了香水行業,沒想到最終還可以和曾無法撼動的法國香水相抗衡。“永恆”(Eternity)、迷惑(Obsession)系列以及爆款CK一號(CK one),讓美式時尚淡雅的芳香征服了每一個只想“好好過生活”的人們。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經典的“CK一號”香水


所有享受簡約之美的美國人接二連三地創造了一些“時尚傳奇”。美國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體育服裝消費群體,他們發明了最為輕便的運動鞋:耐克和安德瑪。他們創造了有別於法式時尚的休閒生活,戶外、露營、運動、野炊、探險,隨便挑出一個,就足以讓全球追隨時尚的人們興奮不已。

和美國男士狂野、灑脫的生活方式相比,美國女士更崇尚像芭比娃娃那樣性感的身材。於是,她們開始穿得越來越少,從超短裙到比基尼,處處流溢出她們對生活自信和健康的一面。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各式各樣的芭比娃娃


1990年5月20日的《新觀察家》創造出一個新的概念,用來比喻時尚和經濟之間的關係——“裙襬指數”。也就說,當一個社會一段時期內女性裙襬越長,股市就越下跌;反之亦然。也許,在美國女士所颳起的性感時尚風,則是美國經濟越來越好的結果。

對“超短裙女士”現象的另一種時尚解釋,來源於環保主義者。他們認為,一個逐步開化健康的社會並不必崇尚用動物皮毛來打造的奢華美學。在越來越少布料包裹下的白皙的身軀和袒露的肌膚,不僅反射出社會中的生活態度,還有一個社會進化的程度。

第一桶金

美國時尚極大地受到金錢的影響。在二戰之後,美國時尚圈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於法式時尚的道路,他們通過大量的廣告費用和時尚雜誌編輯的修辭潤色將時尚營造成消費市場的組成部分,並使時尚的審美格調與構建一個“商業帝國”的雄心偉志關聯在一起。

艾琳·福特(Eileen Ford)似乎是最先捕捉到時尚產業的“銅臭味”。她認為,當人們對外在健康、內在溫柔的女士感興趣的時候,一個新興的產業就理應像一座欲欲躍試的火山一般在合適的時機迸發出“第一桶金”。

1946年,艾琳·福特在紐約創辦了模特經紀公司,並用美國人的時尚眼光去篩選和培養備受歡迎的女模特,順水推舟地推出“世界小姐”的商業概念。這些美女模特一改人傳統觀念中“空花瓶”的刻板偏見,成為集美貌與智慧融於一體的“女神”。

一時之間,享譽全球的“一代名模”——比如,卡普辛(Capucine)、琳達·伊萬格麗絲塔(Linda Evangelista)、丹尼斯·薩蘿(Denise Sarrault)、索菲·麗特瓦克(Sophie Litvak)——成為身價數十萬美元的“招財貓”。模特是時尚產業的重要介質,人們通過她們最為生動地認識到一個時尚品牌,而一個品牌又從她們那裡得到更多潛在的商機。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美國名模凱特·阿普頓(Kate Upton)


時尚在美國形成一個產業,一時間之間很多知名品牌由此誕生。對於那些不想深究時尚為何的人們而言,他們只要對某類品牌保持足夠的效忠程度,就是時尚的。對品牌的盲目追崇成為美國時尚業的一大“病症”,並由此演變為一種新的時尚概念“炫耀性消費”。

所謂炫耀性消費就是指,消費者通過花費相當金錢併購買社會公認的奢侈品來展示自己經濟實力的行為和心態。一些趁著時代洪流的“先富起來”的美國中產階級、富商豪亨無疑地成為炫耀性消費的排頭兵,他們無需考慮時尚的品位以及美學的門道,只需遵從一個被固化、被認可的時尚產業,就可以成為人人羨慕的“成功人士”。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穿著莫傑(Marc Jacobs)AW14系列的模特在紐約時裝週現場


美國發達的時尚產業還呈現出“地區特色”的專業化特質。正式男裝首選波士頓和新英格蘭地區,時尚女裝不離洛杉磯,芝加哥以運動服為王牌,西雅圖產的服飾更環保,泳裝產於邁阿密。除了服裝行業,美妝、快速消費品,甚至音樂和藝術也出現了高度專業化的時尚趨向。

1997年3月,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Le Monde)言簡意賅地承認:“巴黎享有時尚的權威性,卻喪失了對時尚的支配權。”世界時尚的權威還在巴黎,但它沒有親和感、沒有號召力了,“弄潮兒”們更傾向於靠近與他們“零距離”的運動裝和牛仔褲。逐漸自信起來的美式時尚,用世間最簡單的道理創造了一個龐大時尚帝國,為人類提供了另外一種極易被效仿和認同的生活方式,也與法國一起構成了當今全球時尚的“兩極化”格局。

弄巧成拙

法國的時尚具有濃厚的貴族氣質,優雅、得體、浪漫、考究,傳遞出一種“雕琢之美”的態度。美國時尚休閒、隨意、非正式,注重放縱人的惰性,引入極簡主義的大眾思潮。

這種時尚風範成為美國時尚一直承襲的“文化傳統”,並一直影響現在的時尚產業。如下圖所示,在這張“2001年到2010年美國時尚產業分類”的明細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工縫製類(cut and sew)的增長總量明顯整體地高於服務承包商(apparel contractors),這說明時尚的最高境界遠非工業標準化生產式的“快消界”,而是精雕細琢的“高級定製業”。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2001年到2010年美國時尚產業分類圖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男士的人工縫製類服裝產業雖然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但仍然高於女士同類產品的增長,這意味著男士時尚的品位訴求要優先於種類需求,也就是說男士的時尚產業邏輯是建立在精益求精的“高端產品”基礎之上。

定製服裝背後盡顯的是一種流光溢彩的洛可可式的精良品質,而工業化快消服裝雖然飽含極簡主義的特質,卻無法真正滿足一些成功人士對時尚的更高要求。很多時尚界名流批判美式的極簡時尚,認為這些“極簡思維”是對人類美學的敷衍,彷彿一夜之間把不安平庸的靈魂塗抹上一個個毫無個性的黑色和灰色的顏料。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法式晚禮服


當地球進入到21世紀,法式時尚又開始颳起一股文化旋風。以慵懶、隨性為尊崇的美式時尚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不可避免地給社會帶來一種頹廢、無為的“喪文化”,時尚再也找不到新的靈感,而是陷入原地踏步的死循環裡。在一個標準化運行的時代下,極簡主義所塑造的文化極度匱乏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品質,時尚之風又急需回到雍容華貴、活力四射的高雅殿堂中去。

當高科技邂逅極簡主義,美式時尚又增添了幾分“弄巧成拙”的意味。對於身材的塑造、對於容顏的維繫,人們似乎不再關注從一頓養生健康的晚餐、一杯空腹的蜂蜜水著手,而是更願意急著去美容院做手術“速成”地抽脂、注射瘦臉針,反倒是置術後反彈、身體不適於不顧。如此說來,原本看似令人舒適的極簡式時尚卻不知不覺地演變為摧殘生活、否定時尚本身的“殺手”。


法蘭西、美利堅,誰才是全球的“時尚教主”?

全球時尚的“兩極”:法蘭西、美利堅


一些研究跨國時尚文化的學者指出,在美式快速消費和拜金風氣的感召下,人們的生活取向失去了19世紀法式時尚的那般用心雕琢的“剋制力”。當伸手即得麥當勞的漢堡薯條時,一份精心烹飪的廚藝時光就蕩然無存;當報紙、雜誌的字裡行間充斥著搖滾範包裝著的色情氣息,一種閒適從容的感覺就化作泡影。

當一種“喪時尚”與特定文學、音樂等藝術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時尚所損害的就不僅僅是個體的生活方式,還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精神面目。時尚與美一樣,需要距離、需要剋制、需要精雕細琢的耐性,否則它就像一堆被眾人嫌棄的耐克跑鞋一樣,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未來,人們亟需迴歸到一種經過精心改良過的新時尚風格,以填補他們日益空虛的精神世界。

法國作家勞德·薩爾維(Claude Salvy)在其《我曾感受時尚生命》的著作中疾呼道:“一個沒有時尚的國家,簡直就是一個連起碼的美的韻律都被剝奪的、充滿痛苦的國家。”法國不想做這樣的國家,美國呢?不也一樣嗎。


<code>視野 · 深度 · 新識/<code>

國際版、人物版、時尚版、文化版、傳媒版,每一版面都將開拓一片“新大陸”。

帶你發現“新大陸”,先點關注哦。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若有問題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