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被合唱团拒之门外,长大后拥有多重身份

提及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活动,就必须对卡的音乐教育理念有所阐释。在卡巴列夫斯基的身上深刻的体现着他的音乐教育理念与音乐教育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教育理念指导着音乐教育活动,也贯穿、体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之中,而细致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可以检验和提高音乐教育理念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可行性。

小时候被合唱团拒之门外,长大后拥有多重身份

小学时期的卡巴列夫斯基曾因唱歌走音而被学校合唱团拒之门外,这件事情对卡巴列夫斯基以后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活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致力于儿童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由内心喜爱音乐。基于对以往教育模式的了解,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卡巴列夫斯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教育理念。首先,他强调应着力改变保守、僵化、枯燥的音乐教育方式。他曾说道:“教师为使孩子们喜爱音乐,首先就要让他们接近音乐,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一开始不要强制儿童做一些会让他们远离音乐的练习。”其次,音乐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卡巴列夫斯基相信,音乐在生活中占了重要位置,对儿童来说,来自生活的活泼教学才能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起到音乐教育的种种功能。最后,音乐教育应当面向所有的孩子。他的音乐教育理念涵盖范围很大,他相信音乐与艺术能够接近所有孩子,在音乐教育中应当尽可能的给予每个孩子获得音乐艺术经验的机会。

小时候被合唱团拒之门外,长大后拥有多重身份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家的身份在很多时候可能比他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更为人所熟知,他所创立的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称于世。可以说,卡巴列夫斯基的大半生都与音乐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梳理出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活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青年时期的音乐教育活动。早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就读时,仍是学生身份的卡巴列夫斯基也在从事着小学教师的工作,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他深刻的体验到源于孩子生活并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音乐作品太少了,这在他的人生中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促使他日后为孩子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表现在音乐教育上,他也注意选取适合儿童兴趣爱好、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来作为音乐教学的教材。

小时候被合唱团拒之门外,长大后拥有多重身份

第二,1932——1973年的音乐教育活动。1932年,卡巴列夫斯基受聘至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讲师,教授音乐理论及作曲课程。起初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侧重于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从6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音乐教育社会活动,而对普通儿童及青少年的关注一直从未中断过。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经历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种种思考,为他以后的音乐教育事业、建立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卡巴列夫斯基撰写了很多关于苏联儿童和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相关文章。作为一名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卡巴列夫斯基从事的国内和世界的各项社会活动都是以音乐教育事业为出发点。例如,1950年之后,卡巴列夫斯基日渐减少了音乐创作活动,而是不断在国内外各地期刊、报纸、电视媒体及音乐学术会议等多种场合之下,发表他对音乐及音乐教育的观点;1962年,他领导青少年音乐美育教育委员会;1969年,担任苏联教育科学最高科学院直属美育科学委员会主席等。

第三,1973年之后的音乐教育活动。儿童音乐教育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卡巴列夫斯基这位音乐教育家的视野,特别是到了晚年,卡巴列夫斯基在转变了作曲风格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

小时候被合唱团拒之门外,长大后拥有多重身份

卡巴列夫斯基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他在其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开始撰写与传播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他常常通过课堂教学、发表演讲、在媒体上撰文及谈话等多种形式阐述其音乐教育理念与具有崭新面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加科学合理,1973年他以年近七十岁高龄在兼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教授职务的同时,到莫斯科第209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并主持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并与有着相同理念也更具思维活力的年轻教师一道针对理论和实践做适度的应用与结合。在1973年之后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活动中,编写与检验《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是一件大事,实际上卡巴列夫斯基的晚年也一直在围绕着这个新的音乐教学大纲而开展教育活动。

在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卡巴列夫斯基认为教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教学大纲则是编写教材的具体指标,因此,要想深入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就应当从编写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入手,并且在课堂授课等实验中加以检验与完善,最终达成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卡巴列夫斯基的《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已经在其担任八年教师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得以验证,不仅被俄罗斯承认为国家性的音乐教育大纲,而且在苏联境内1500个地方区域、500个都市及其他加盟共和国得以实施采用,直到今天在世界音乐教育领域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时候被合唱团拒之门外,长大后拥有多重身份

作为一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擅于与所处的社会环境达成和谐一致。他与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同一时代,却擅于避开迫害和恶意中伤(当时许多音乐家都无法避免),始终留在决定艺术政策的阵营中,确定艺术中的社会现实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