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最後一公里”,擬或只是一種“忽悠”罷了


1

引言——什麼是“BIM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在道路工程行業,我們經常聽到關於“BIM最後一公里”的提法。到底什麼是“最後一公里”呢?原來,有的國外BIM軟件解決方案在落地應用時,遇到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例如:不能繪製輸出符合國內工程設計要求的圖表成果等。於是,有的國外軟件廠商提出了“最後一公里”的說法,即:主體功能我們已經開發完成了,你們用戶單位只需要結合自身應用需求,通過二次開發方式,自行開發這些繪圖出表的功能嘛。甚至宣稱,這樣可以支撐國內工程企業“搶佔BIM技術高點,掌握核心技術,實現彎道超車”。


事情果真如此嗎?


2

只差“最後一公里”嗎?


對於一項專業技術研發類的任務而言,“最後一公里”提法給大家的印象就是:首先,關鍵性的技術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後續二次開發只是工作量層面的事情了;其次,從研發工作總量而言,只剩下10%左右收尾性工作,80%以上的事情已經完成了。


實際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先來看看國外BIM解決方案距離國內工程應用到底還缺少些什麼。


●第一,缺少多專業設計功能


眾所周知,道路工程設計覆蓋了道路幾何、路基路面、橋涵、隧道、土方、交通工程、安全設施、排水、工程地質、安全分析等數十個專業。但目前國外BIM軟件解決方案(包括A、B、D等)實際上最多隻有1~2項專業設計功能,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備任何與道路工程相關的專業設計功能。也就是說,對實現多專業工程設計的目標而言,國外BIM軟件廠商尚缺少多個專業方向的設計功能。任何具備工程設計經驗的人士都明白,

缺少多專業設計功能——可是屬於關鍵性的技術缺陷!要知道,僅僅一款看似不起眼的涵洞BIM設計軟件,其難度和挑戰就不亞於道路幾何設計軟件了!


●第二,不能輸出設計成果圖紙


或許,有人疑問,國外工程軟件怎麼會不能輸出設計成果圖紙呢。請注意,作者說的是——不能輸出符合國內專業設計規範要求的成果圖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國外工程設計、建設程序、設計流程等,與國內存在較大差異造成的。


一方面,國外工程設計諮詢企業的工作深度,只相當於國內的初步設計階段。最終的、指導現場施工的詳細設計圖紙,由施工或總包企業自行完成,而非工程設計諮詢單位。


另一方面,在國外工程設計企業中,人員分工更細。專業工程師只負責宏觀性的設計事項,而詳細、具體的圖紙繪製等工作則交由專門的繪圖員來完成。但在咱們國內,尤其是道路工程行業中,工程師不但負責工程大的方案設計與把控,而且還要負責繪製輸出最終的詳細圖紙表格等。


正是上述差異,導致國外工程設計軟件一般只重點關注主體工程設計,在附屬專業設計、圖紙成果自動輸出、工程數量自動統計方面,與國內軟件差別巨大。即使今天,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設計企業中,圖紙繪製、詳細標註、排版打印等內容,仍然主要依靠繪圖員手工編輯完成。


3

二次開發能做些什麼?


在明確了國外BIM軟件解決方案“缺什麼”之後,我們再來討論二次開發能做些什麼,看看能否彌補這些缺陷吧。


據作者瞭解,目前在國外BIM解決方案基礎上,二次開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根據國內工程設計規範要求,二次開發設計成果圖表繪製輸出的相關功能;二是為了BIM應用需求,二次開發一些參數化的BIM翻模工具。

為什麼,至今沒有通過二次開發,實現橋涵、隧道、交通工程、安全設施、支擋防護工程等專業設計功能、彌補國外BIM軟件關鍵缺陷的報道呢?因為,研發難度太大了,需要的週期太長了!


我們知道,工程專業軟件開發之所以困難,關鍵在於“跨界”。研發團隊不僅僅要掌握最新的軟件開發技術,而且還需要懂得工程專業知識和實際工程設計經驗,更需要吃透工程專業的設計需求、設計習慣、工作過程。任何一款成熟、能夠落地實際工程應用的專業軟件,必然會經歷從雛形、到過渡、完善的過程。要知道,即便是對於國外工程軟件廠商而言,推出一款成熟的專業設計軟件,起碼需要3~5年以上的時間呢。研發週期長是專業CAD軟件開發困難的另一個原因。


因此,僅憑臨時組織幾名研發人員,通過二次開發方式難以彌補國外BIM軟件在多專業設計功能方面的缺陷。


“BIM最後一公里”,擬或只是一種“忽悠”罷了

“BIM最後一公里”,擬或只是一種“忽悠”罷了

圖1 緯地BIM2.0交付模型截圖


4

一公里,還是十公里?


具有專業軟件開發經歷的人士肯定知道,一套完整的工程專業設計軟件研發,大致包括:數據處理、交互界面、計算分析和成果輸出等幾大部分。而其中核心算法、數學模型等一般僅僅佔到代碼總量的10%~20%,其餘80%以上的代碼工作量是進行數據處理、交互界面、成果輸出等部分。在代碼總量上,僅設計成果輸出部分的往往超過核心算法和數學模型等部分。


因為,要讓軟件自動輸出符合專業習慣和相關標準的圖紙,不僅工程設計所需要的圖紙類別多、數量大,而且即便是圖紙中的某一項尺寸標註功能,都需要開發者編寫大量的代碼。如:判斷圖紙比例、選擇標註的樣式、判定標註恰當的位置、選擇字體高度等等。


所以,僅僅二次開發圖表成果繪製模塊,其代碼總量也絕對不是一般理解層面的“最後一公里”的!何況必須二次開發一些參數化的翻模工具,更何況還期望實現多專業BIM正向設計的目標呢?這何止“最後一公里”,是“十公里”,甚至是“最後百公里”呀!


作者前文曾提到,有設計單位斥巨資購置國外BIM軟件之後,卻一直處於工程設計和BIM應用“兩張皮”的困境之中。儘管有的單位已經在二次開發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但仍然無法在實際工程設計中大面積落地應用,還常常被大家批評:花了這麼多錢,工程應用效益在哪裡呢?既沒有提高工程設計效率,又沒有減少人力和資金投入。


回頭來看,國外軟件廠商提出的所謂“BIM最後一公里”的說法,擬或只是一種銷售策略,只是一種偷換概念的“忽悠”罷了。


“BIM最後一公里”,擬或只是一種“忽悠”罷了

圖2 緯地BIM2.0設計模型截圖


5

二次開發能掌握BIM核心技術嗎?


儘管一些國內工程設計單位購置國外BIM軟件、成立BIM中心時,都可能有“掌握BIM核心技術”,甚至“實現彎道超車”的目標,但結合長期從事工程軟件技術研發、加之與一些國際軟件廠商的合作的經歷,作者認為:


利用計算機軟件解決工程問題,最關鍵的是如何貼合專業需求,找到利用軟件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途徑,探索實現的模式,而二次開發所涉及的軟件技術必然只是非常淺表層次的。以往的一些事實情況說明,當二次開發者在某國外BIM軟件基礎上,探索成功BIM落地應用中的一些路徑和模式之後,國外軟件廠商便可輕而易舉的複製這些技術路徑,進而取而代之了。


因此,作者認為,通過類似淺表層次的二次開發解決部分工程問題、彌補國外軟件在成果表達等方面缺陷可能是實際的、有效的,是有價值的,尤其對國外BIM軟件廠商而言。但希望通過淺表層次的二次開發,就想要掌握BIM核心技術,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願景而已。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認識和觀點,不代表任何單位或組織。歡迎批評指正,歡迎瀏覽討論。


Mountain


作者補充

作者相關文章曾在知乎網等渠道發表,有人質疑:“你宣傳國產緯地軟件無可厚非,為什麼要編排其他軟件呢?格局低了點吧?”是的,您可以完全把作者文章當作廣告來看待,隨手劃過。但您可能並沒有注意到作者編寫討論文章的另一個目的:


記得,在數年前的在一次交通行業BIM研討會議上,一位湖南地區設計院的院長認真地談話,點透了作者。他說:“你們不能只是講自己,不講行業現狀和業界存在的問題啊,尤其是有的國外軟件不實、誇大宣傳給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說,對於CAD和BIM等新技術,平心而論,我們勘察設計單位,肯定是沒有你們軟件企業更瞭解技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畢竟,你們才是長期從事這一領域技術研發的!你們應該本著對行業負責的態度,積極發言嘛!只要你們的觀點和認識,是客觀地、積極地,最終都會得到大家的認同的。”


因此,作者認為,不論是用戶、第三方、還是競爭性的軟件廠商,任何人都有權利質疑不實的宣傳,任何人都有權利指出那些誇大宣傳的影響。“只有更多像格力空調一樣的企業,敢於公開拆解其他品牌空調”,才能有效打擊虛假宣傳,才能更好地規範市場,倡導公平競爭。——而這,才是對行業負責、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和技術負責、對用戶負責的、另一個層面的“格局”。


Mountain


“BIM最後一公里”,擬或只是一種“忽悠”罷了

相關鏈接


BIM翻模越多,距離正向設計越遠——道路BIM技術討論之(一)


BIM算量更精確嗎?——道路工程BIM討論之(二)


道路BIM技術難以落地應用,如何破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