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关键词和句:精神、世界、大脑、神经元、神经环路、语言、我是一种存在、黑暗中前行、随心所欲、信息和知识、逃避或慢慢淡忘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和反省、精神障碍、邪恶、正念和冥想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这个看法,看起来很抽象,其实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每一个方面,如刚才看到的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这个看法,就是精神活动的一个表现。

精神活动如影随形,无时不刻让我们都能感受到自己和现实的存在,如我感觉到今天有点冷,头有点痛,是不是感冒了?(包括感觉、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我正在想今天晚上吃什么?回想昨晚吃什么?(有动机,回忆等心理过程)等等,这些都是精神活动。

我们能体会精神活动存在,那么什么是精神?简单来说,精神就是能用符号或指代等形式记录体内外变化并存储为以后调服务,最常用形式是语言,如利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语言是体现精神活动的最高形式,没有语言,也有精神活动如未掌握语言小孩、猩猩。

精神的器官在大脑,精神产生过程就是各种感觉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转换、存储等过程就会产生精神。大脑停止活动精神消失。大脑好比是大海不断地接受各种河流并进行各种变化如起风暴。

大脑是一种特殊物质存在,这种存在能反映体内外一切变化并以神经环路这种形式存储信息。表面上看,我们知道的信息来源于外界,我们的精神由外界决定,有什么样环境就会有什么样想法,但实际上,大脑里神经元之间联系通路早就为接受外界信息做好了准备,否则再怎么接触环境也不可能形成认识,大脑损伤后,就很难再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大脑还有自由意愿(will),如果不愿意,外界影响是无法形成人的想法,比如我们不喜欢学的功课,即使老师水平再高,学习环境再好,我们也不可能学好。

很显然,精神是主动的,是认识世界的起点,因为有了精神,精神产生了我和身外的世界,有了我,我才有可能去思考我是什么?我的下一步要做什么及为什么要去做?我怎么与环境相处(是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

有了我,才会思考更大的问题如精神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精神活动需要什么条件?精神的本质是什么?精神与我和外界世界之间的关系?

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它和其它物质一样,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精神活动最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精神产生在不同神经细胞之间传递过程中。精神不同于其它物质之处就是具有意愿(wiil),能够主动反映外界各种变化,而其它物质或存在不能。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精神(mind)就是大脑机能,是大脑细胞对体内外刺激(如声、光等物理因素)进行响应、转换(如语言)和存储(以神经元环路形式进行存储信息),我就是一系列神经环路代表,一旦我形成后,我就可以自由使用这些存储内容来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这些储存知识来创造新知识一系列过程。

Psychology is the science of behavior and mind. Psychology includes the study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phenomena, as well as feeling and thought.

心理学是行为和精神的科学。心理学包括对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以及感觉和思想的研究。

The mind is the set of cognitive faculties including consciousness, imagination, perception, thinking, judgement, language and memory, which is housed in the brain (sometimes including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faculty of an entity's thoughts and consciousness. It holds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and is responsible for processing feelings and emotions, resulting in attitudes and actions.

精神是一套认知结构,包括意识,想象力,知觉,思维,判断力,语言和记忆,这是装在大脑(有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通常将其定义为实体的思想和意识的能力。它具有想象力,识别力和欣赏力,并负责处理感觉和情绪,从而产生态度和行为。

很显然,精神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是第一位,精神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记录体内外变化。如果没有精神,那么什么也不存在。

有了精神才有我和世界都是精神的产物,我才能够明白自己是什么,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与外界关系

我与外界都是精神的产物,属于精神层次,在这个层次,有我有别人和其它一切。没有我,这个世界毫无意义。

我是一种存在(being),与时俱进,是认识的主体,是一切认识的起点,是精神(mind)世界的开拓者。

柏拉图:人就像一辆战车,由一位战士(理性)和两匹奔马组成,其中一匹桀骜不驯(欲望),另一匹则较为驯服(意志)。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由细胞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由神经元构成的网络能接受来自其它细胞信息(大脑神经元自身可以相互作用和重组),经过处理后再去影响其它细胞(一般是通过传出神经和激素去实现);另一个就是分布在神经末端如肌肉、胃等完成不同的功能。

我就是起源一个细胞,之后就踏上漫漫人生路。在我没有形成精神(以语言等形式记录各种变化)之前,我只是在黑暗中前行,这时阶段属于荣格的无意识阶段。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 个人无意识 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 陆地 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精神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有一个能时刻感觉到我的存在和我之外的世界,我与外界接触,我利用天生拥有的时间、空间神经环路和相应的神经细胞来定位、记录各种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以神经环路这种形式存储下来,当我需要时,我可以为自由调用这些记录,进行思考来解决问题,当能利用脑内存在的内容进行思考时,就表明开始进入精神的最高形式。

我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与外界保持和谐。

我发展最终奋斗目标就是随心所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相信大脑这种特殊物质是第一位,是认识主体,才会有我和身外的世界,我只是这种精神物质活动的产物。

如果认为人的认识(精神活动的产物)完全来自于外界的刺激,必然沦为外界的奴隶。

如果认为人的认识完全来自于大脑这种特殊物质主观意愿,易形成偏激(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病), 就像西方人抗非典,宁肯感染死也不戴口罩。

精神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精神活动形式:语言、手势、音乐、绘画等。

我们活动受制于精神哪个部分?有的清楚,更多的是不清楚。我们能意识的起作用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冰山下面的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努力奋斗实际上就是在冰山下面的力量控制下的活动,生死

就是冰山下面一种重要的力量,我们拼命学习,也许就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就是想在我与外界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逃避或慢慢淡忘对死亡的恐惧。

精神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精神物质基础就是大脑。大脑就是通过其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环节建立一个包括我和身外之外的世界。大脑这种建立世界的能力是天生的,是来自于天地间亿万年进化精灵,天性好自由。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神经系统就是一个信息流,全身信息传到大脑供大脑分析再去调节全身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突触在活动就会产生精神

神经系统好比是一条流水线,大脑好比是流水线最后一个环,精神内容好比流水线最后终产品,如下图饼干生产线,原料经过一系列处理,最后生成饼干。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神经系统信息流动:所有的感觉第一次聚合点,这一点就代表着自己(self)。第一次聚合点进一步发展延伸就形成第二个聚合点,这一点就代表着自我(ego)。自我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第三聚合点,这个点就叫我。对我的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能够发现真正的自己(self)。也就是我是能感受的,通过对我感受的一切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真正的自己。有的人在一片赞誉声中迷失自己,以为自己就是大智大勇之人,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实际上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精神与大脑的关系好比电脑能完成各种功能与主板和CPU运行之间关系,电脑CPU好比我,接受一切信息并做出处理,把命令传到其它设备。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精神、电脑和我

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和其它物质形式从那儿来?

没有标准答案。一般认为与超自然力量有关即存在一种决定自然的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在世俗社会就是以各种神表现出来。

精神存在的形式和营养

精神存在最常见形式就是以语言形式存储信息和知识。会多种语言的人精神世界更丰富。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对信息的处理后才能形成知识

一个人精神是否丰富与语言、音乐和绘画关系密切。

精神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好比树的地上部分,潜意识好比树根,精神有没有活力取决于潜意识动力,如潜意识有股不服输的动力,他的精神世界很精彩。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参天大树取决于树根是否深广,精神丰富取决于语言、音乐和绘画


精神营养就是书籍,不断看书,更重要是反省,大脑的通路就会越来越多,精神世界也会越来越丰富。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书里的知识转化成各种神经网络存储下来,供需要时使用。

精神变强途径

精神世界丰富和强大唯有在掌握语言等工具前提下不断地向书学习,总结、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好比树木生长需要持续施肥和修剪一样。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和有活力来自于书籍上苹果

区分精神世界内容所属很重要

想想一下我们脑内的东西,无非两种内容:一种来自于外界在我们脑内的存在,称客观,还有一种就是大脑特有,称之为主观、观念或想法。如果二者不能区分,你的世界是混乱的,严重的可以持续精神障碍,如有的人年龄很大,自命高贵,不食人间烟火,与现实格格不入,有的人就像变色龙,随环境而变。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实现观念与现实、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疾病、阿尔茨默氏病与神经连接有障碍有关。神经连接有障碍,就会出现精神世界混乱,表现为胡言乱语、不说话等。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焦虑与大脑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以兴奋占上风表现出多种多样症状。

先有精神,然后再有我和身外的世界

怎么才能维护心灵的平静?

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大千世界的美景,但是心灵也会受到伤害,就像镜子有了裂痕,里面的风景也就扭曲边形,现实中那些做出伤天害理事情的人都是源于心灵扭曲,也就是邪恶

  • 心灵就像一面镜子,要小心呵护,呵护最关键措施就是学习和内省,建立能处理各种危机知识体系,等老了能做到胸有成竹坦然面对一切,心灵就会很平静。
  • 不断清除有毒的知识,建立相当正确的知识。

我们经常受一些错误观念影响如吃什么补什么?中药毒性小,喝酒有益于身体健康等。

  • 正念或冥想

对出现任何念头或感觉,不去评判,时时刻刻感受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心灵问题举例

  • 疑邻偷斧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以为自己和所有人无处依托,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 “伤痕实验”

美国某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日“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被单独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尤为关键的是最后一个步骤,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误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们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们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更加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毫无疑问,他们的脸上什么也没有,是不健康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与脸上的伤痕相比,一个人心灵的伤痕虽然隐蔽得多,但同样会通过自己的言行显现出来。如果我们自认为有缺陷、不可爱、没有价值,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怀疑、缺乏爱心、令人气馁的态度对待别人,从而很难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人际关系。

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你感知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